-
日期: 2025-07-15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從知名連鎖粥店、餅店、甜品店、酒樓到街角小店,過去半年壹場“骨牌式”的結業潮席卷香港 —— 這個曾經的“美食天堂”。社會復常逾兩年,結業潮為何越發嚴重?轉型真是解救餐飲業的方法嗎? https://t.co/SoEpswAWz9—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ly 15, 2025
從知名連鎖粥店、餅店、甜品店、酒樓到街角小店,過去半年壹場“骨牌式”的結業潮席卷香港 —— 這個曾經的“美食天堂”。
本月初,在金鍾開業35年的名都酒樓宣布9月光榮結業,這是今年內香港第8家宣布結業的連鎖酒樓。
根據美聯工商舖數據,2025年第壹季中環、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肆大核心購物區”的街舖空置率升至12.1%,幾近回到2020年第叁季疫情高峰期時12.5%的水平。
社會復常逾兩年,結業潮為何越發嚴重?轉型真是解救餐飲業的方法嗎?
BBC中文訪問了數位業內人士、經濟學家及研究飲食文化的學者,解構《香港國安法》實施觸發的移民潮,新冠疫情及之後大行其道的“北上消費”,如何徹底改變了香港的營商環境;同時,也回答為什麼有商家連環閉店,卻有人仍逆勢而上,繼續擴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調整價格,是食店最直接吸引客人的手法。
外游移民和中產流失
2023年3月,政府宣布社會復常。但不久,許先生和其他同行開始納悶,“到底人去哪兒了?”
許先生在香港島北角堡壘街,擁有兩家餐廳:壹間中菜館、壹間西餐廳。
中菜館“人人和平”2013年開店,以燒味聞名。許先生說,因為疫情期間生意不俗,原本打算擴張、開分店。但沒料到復常帶來的生意回彈曇花壹現,只維持了兩叁個月。
“去年中我們壹直在談新店,但其實感覺市道壹直在走下坡,”許先生說,生意額越來越少,見勢色不對,最後在2024年下旬煞停擴張。
他理解部份變化。疫情期間,“人人和平”主要生意來自外賣,占營業額肆成,疫情結束後外賣占比降到壹成贰,“我們都明白,吃了這麼多年外賣,能出去吃當然是出去吃。”
可是同壹時間,堂食的人流也在減少。餐廳沒有休息日,午市、晚市最旺的時間加起來不到肆小時,飯點過後,餐廳很快從熱鬧變得寂靜。
很多人將此歸因於港人“北上消費”的潮流。但許先生說,他的餐廳位在港島區,餐廳流失的客人主要出國消費。“港島區的居民比較中產,他們去旅行的頻繁次數是很厲害的。”
疫情過後,市民報復式出游。“你有叁天假期就會去台灣,伍天或以上就會去日本。”許先生不覺得香港人“消費不起”,而是感覺經歷社運和疫情,“有些客人好像留在香港花錢不開心了”。
除此之外,他的壹些熟客家庭也重啟移民計劃。過去伍年,已經有約30萬港人移居海外——這是城市最主要的消費群體之壹。
“中產(客人)是支柱,”他說。他以自家西餐廳“GOTTHARD BASE”為例,晚市人均消費400元到800元,“最願意花錢就是妹妹淘,星期伍約在壹起吃東西,開酒喝、聊天,但現在這些(人)沒有了。”
許先生粗略估計,有兩成到叁分之壹的流失客人與移民有關。少了熟客光顧,生意表現最差的月份,試過下跌35%至40%。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中菜館“人人和平”老板許先生。
回不去的飲食習慣
“兩餸”飯店“權發小廚”的老板娘Kitty說,人們即使留港也很少出來消費。
“權發小廚”原是香港老字號海鮮酒家,但受疫情打擊結業,在2021年轉戰“兩餸”飯。疫情過去,經濟未見起色,價格相宜的“兩餸”飯變成壹眾打工仔的“剛需”。
這使“權發小廚”的生意穩定增長,9月還會在尖沙咀開新分店。但Kitty說,每到周末或連假,生意額都會下跌贰、叁成。她認為“北上消費”是主因,但同時也有部份香港人“少了出街,少了聚會”。
“我覺得(香港人)生活習慣改變了,”她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探究香港飲食文化10多年。他說,在他看來,疫情期間港府曾禁堂食的措施,徹底改變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而這個習慣改變是很嚴重的。”
“我們(香港)被叫‘東方之珠’指的是夜晚,我們有很多活動,聲色犬馬、美食之都......但你將這件事斬斷了。”
街上的人流變少了,餐廳關門的時間也越來越早。Kitty每天都會到店裡幫忙,晚上拾點下班才吃飯。她說現時在銅鑼灣,晚上除了魚蛋粉以外,幾乎所有食店早早關門。
“現在我們出街吃飯,聽到最多的是什麼?”她模仿侍應的語氣說:“我們九點半last order(最後點餐)。”
港府鼓勵市民留港消費,但Kitty嘲諷,“你想吃好壹些的都沒有,你想消費也沒地方給你消。”
市民習慣留在家中,加上經濟下行,大家看重性價比,開始精打細算,“出街吃壹件牛扒要5、600元,但我自己買和牛也只是300元,而且煎起來也不比外面差。”
蕭欣浩說,市場需要人流帶動:有人就有錢、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生意。但現在情況反了過來,市面沒人,店家就關得越早,打算出來玩的人看見晚上那麼冷清,也就更加不想出門。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每逢周末或連假,“兩餸”飯店“權發小廚”生意額都會下跌兩、叁成。
租金:死亡加速器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昂貴的租金也加速了餐飲業的死亡。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2024年港島、九龍、新界叁區的街鋪及商場鋪位租金均有回落,其中九龍區的租金更回到2009年的水平,比疫情前下跌叁成。
不過這壹數字,似乎與餐飲業者的體感有差。有受訪者表示,部份地區的租金有所調整,但並沒有大幅下調。
香港商舖的租約基本年期為叁年。今年30歲的劉先生,從15歲起就幫忙家裡經營“金銘潮州粉面”。這間開業30多年的老字號分店遍布屯門、元朗等區,主打新鮮出品的牛雜牛腩面。
2022年金銘擴張時,劉先生在深水埗租蟻y患湓2000尺的舖位,開設新分店,每月租金拾多萬。
深水埗矢[愀勖襠乘良淶木赫嗟奔ち搖A蹕壬擔姆勖嫻曖20、30間,再加上“兩餸”飯店擴張,大家打起價格戰——以壹碗牛腩面為計,金銘賣36港元;相隔叁分鍾路程的另壹家,則賣32元。
因為味道,金銘收獲壹班街坊支持,但劉先生說,對大部份基層市民而言,味道或許不是最重要,“你越劃算越便宜,就多人消費”。叁年過去,業主不願意減租、斗不過價格,衡量過前景,劉先生最後決定不再續租。
經濟學者李兆波向BBC中文解釋,如果業主有向銀行借貸,減租會影響其現金流及資產估值,進而或被銀行“call loan”(要求提早還款),所以很少業主會主動減租。
蕭欣浩說,租金是香港的“死症”,現在倒閉的食店主要分兩類:第壹類是沒人接棒的老店,第贰類則是租約到期,收入無法維持平衡的店。
他不覺得餐飲業正在汰弱留強,“因為關門的不代表弱,它的東西不是不好吃,也有壹批街坊支持,但它真的交不上租。”
他想到壹種比喻:“(現在)不是洗牌,而是壹場‘魷魚游戲’”。
“魷魚游戲”是目前最當紅的韓國影集,劇中的參加者為了贏得巨額獎金,需要接連在不同的兒童游戲闖關,但過不了關的人則會死亡。
蕭欣浩說,現在香港每位餐飲東家都是游戲“參加者”,他們不用互相撕殺,但是在大環境的轉變下,“你過不了(關),就是過不了。”
為何有商家逆勢而上?
回應結業潮,特首李家超曾經反駁,指開業的店比結業多,“數字上告訴我,10間不做,有16間新開”。特首辦後來指數字出自“公司注冊處”,為今年4月新成立及解散的本地公司數字。
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餐飲機構數目在2019年達到高位,有超過18000間。但自2020年減少1300間,數字在2023年復常後急速回升,重返2018年的水平。
“權發小廚”老板娘Kitty她記得,權發在2020年剛開張時,市面“兩餸”飯店大約只有200多家,但伍年後,數字漲了叁倍。
“你看土瓜灣有壹間(“兩餸”飯)壹年之內轉了叁手,現在已經是第肆手,”Kitty說,“他當然做不來才會轉手,但重點是還有人肯投身進去,就證明他覺得有得做。”
根據美聯工商舖的“街舖空置及商戶分布調查報告”,2025年第壹季香港肆大核心區中,只有尖沙咀區的食肆數量有增加,共新開8間非中式餐廳及酒吧。
中環區則因為高端消費力收縮,空置率從半年前2024年第叁季的13.7%,升至2025年第壹季的18.8%。但以民生生意為主的元朗區,則比起半年前多了22間食肆,包括中式餐館、飲品及外賣店。
報告指出,半年來全港結業的店舖雖有847間,但同期開業的也有786間,形容“市場活力尚存”。
2011年,意大利人Jacopo與妻子Celine在香港開設披薩店JACOMAX,生意高峰時有肆家分店。但今年6月,位於上環、月租20萬的總店租約到期,業主僅願意減租數千元,贰人最後決定把店關了。
有人結業,有人壹頭熱投身市場。看著趨勢,Celine有點擔心說,人們總把餐飲業看得太簡單。
“餐飲業門檻很低,你想小小的創業,可能拿出壹百萬來就可以了,但是這是很表面的,真正危險的是,那壹百萬很容易消失、沒有了,而你連死因是什麼都不知道,”她說。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披薩店JACOMAX老板Jacopo和太太Celine。
今年4月,荃灣壹家主打泰式香蕉煎餅的小店僅開業68日,便表示因“生意太差”忍痛放棄。
經濟學者李兆波也指出,“每壹個人剛開業,每個都雄心壯志,但其實失敗率是很高的。”經營餐廳要的是賺錢,需要壹定的技巧,但他說,很多人都不懂得控制成本。
Celine和Jacopo嘗過教訓。在開披薩店之前,贰人曾在西貢開過意大利雪糕店,但經營6年後,因為虧損而停業。轉戰披薩後,JACOMAX在灣仔的分店又因為無法應付人流與租金結業。
目前,JACOMAX仍有叁家分店。現在回頭看,Celine覺得做餐飲業能夠“反復試錯”(Trial and Error)是壹個很重要的過程——店家從中學習,感知市場的需要,捉緊自己的定位。
只是香港越來越沒有試錯的土壤。“你都還沒有時間去想思考(創新),就已經要想辦法交到下個月的租金,不然就生存不了。”
同樣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JACOMAX面對客人流失的狀況變嚴重。Celine笑言,這兩年看了“壹整個書櫃”的書,全部有關“如何營商”。
2024年暑假開始,贰人在將軍澳的分店開設兒童披薩班。他們把食物變成壹種體驗,令人們付出的錢增加價值,“對這些家庭來說,著眼點再不是價錢,而是壹種價值。”
除此之外,Jacopo說,在網絡發達的世代,要留住客人,最重要的是“能見度”,“你必須出名,你必須受歡迎,如果你受歡迎,你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去年開始,Jacopo開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和其他內容創作者合作,多拍壹些實測餐廳影片。他希望積存壹定知名度,可以引流到自己餐廳,刺激生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香港餐飲機構數目自2020年疫情急跌。
香港還是“美食天堂”嗎?
今年9月,“權發小廚”第伍間分店即將開幕,Kitty正忙著籌備。她慶幸自己能行業中穩紥地留下來,但強調成功並非僥幸。
這些年來,權發不斷調整運營。雖然“兩餸”飯是便宜之選,但為了讓食客感到體面,Kitty特意把店面裝修得明亮新穎、仔細挑選過飯盒的款式,菜單也有定期更新。
Kitty說,“現在我還沒死,還在擴張,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有進步。”
但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說,香港飲食業似乎停滯不前。事實上,香港素有“美食天堂”的稱號,但近年這稱號已經甚少再被提起。
今年年初,有立法會議員倡議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美食之都”的稱號,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羅淑佩表示,政府會參考其他城市再研究。
“有時候名號不是你自己說就有的,是以前累積回來的,”研究香港飲食文化多年的蕭欣浩沒好氣地說。
疫情復常後,他坦言曾到深圳消費。對比兩地,他感覺香港的問題,在於飲食文化從來沒有進步過:“大家只停留在做生意,我們沒有去做宣傳、沒有做品牌。”
他提到內地茶飲品牌“霸王茶姬”把傳統文化放進茶飲中,打造好品牌,就成功打出外面的市場。今年4月,“霸王茶姬”在美國上市,成為中國茶飲登陸納斯達克的第壹股。
“但你有沒有想到,香港有什麼品牌是有故事?”蕭欣浩反問。他說,在90年代香港發展比內地快,“經濟好,飲食好,但沒有進步”。現在輪到廣州、深圳冒起,美食品牌發展得如火如荼,但香港卻仍沒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人和平”老板許先生認同這種說法。他說,香港餐飲業大部份的老板都很短視,人們缺乏品牌意識。
“他們覺得開了壹間店,第壹年就是要回本,第贰年能賺錢,但到虧錢我就關了。”
許先生說,香港社會的揾快錢文化,令做生意的人不會去思考,“如果沒有錢賺,是不是應該改變某些東西,迎合市場。”
他記得,“人人和平”在開店的第壹年,店內主打用西班牙黑毛豬做的叉燒,已經獲得旅游發展局推薦,知名度在穩度上升。2019年前,曾有壹間大型品牌想要收購“人人和平”,雖然事件後來因為社運而擱置,但許先生說,事件令他“醒覺”:“品牌是真的有價值。”
他說,餐飲業需要自救,“但自救之余,因為需求(下降)的問題,又好像真的看不到希望。”
“我和很多老板壹樣,到現在大家不見曙光,不知道何時經濟才有希望,這個才是最大問題。”
現在“人人和平”主要靠壹眾熟客支撐生意,近來也因為社交媒體的推廣,吸引到壹批相對年輕、對懷舊菜色有興趣的年輕人。
但許先生說,長遠下去,到底有多少香港人會繼續留在香港消費?而如若經濟持續轉差,“我們真的要想,我們是否繼續要堅持下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