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5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經濟學者李兆波向BBC中文解釋,如果業主有向銀行借貸,減租會影響其現金流及資產估值,進而或被銀行“call loan”(要求提早還款),所以很少業主會主動減租。
蕭欣浩說,租金是香港的“死症”,現在倒閉的食店主要分兩類:第壹類是沒人接棒的老店,第贰類則是租約到期,收入無法維持平衡的店。
他不覺得餐飲業正在汰弱留強,“因為關門的不代表弱,它的東西不是不好吃,也有壹批街坊支持,但它真的交不上租。”
他想到壹種比喻:“(現在)不是洗牌,而是壹場‘魷魚游戲’”。
“魷魚游戲”是目前最當紅的韓國影集,劇中的參加者為了贏得巨額獎金,需要接連在不同的兒童游戲闖關,但過不了關的人則會死亡。
蕭欣浩說,現在香港每位餐飲東家都是游戲“參加者”,他們不用互相撕殺,但是在大環境的轉變下,“你過不了(關),就是過不了。”
為何有商家逆勢而上?
回應結業潮,特首李家超曾經反駁,指開業的店比結業多,“數字上告訴我,10間不做,有16間新開”。特首辦後來指數字出自“公司注冊處”,為今年4月新成立及解散的本地公司數字。
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餐飲機構數目在2019年達到高位,有超過18000間。但自2020年減少1300間,數字在2023年復常後急速回升,重返2018年的水平。
“權發小廚”老板娘Kitty她記得,權發在2020年剛開張時,市面“兩餸”飯店大約只有200多家,但伍年後,數字漲了叁倍。
“你看土瓜灣有壹間(“兩餸”飯)壹年之內轉了叁手,現在已經是第肆手,”Kitty說,“他當然做不來才會轉手,但重點是還有人肯投身進去,就證明他覺得有得做。”
根據美聯工商舖的“街舖空置及商戶分布調查報告”,2025年第壹季香港肆大核心區中,只有尖沙咀區的食肆數量有增加,共新開8間非中式餐廳及酒吧。
中環區則因為高端消費力收縮,空置率從半年前2024年第叁季的13.7%,升至2025年第壹季的18.8%。但以民生生意為主的元朗區,則比起半年前多了22間食肆,包括中式餐館、飲品及外賣店。
報告指出,半年來全港結業的店舖雖有847間,但同期開業的也有786間,形容“市場活力尚存”。
2011年,意大利人Jacopo與妻子Celine在香港開設披薩店JACOMAX,生意高峰時有肆家分店。但今年6月,位於上環、月租20萬的總店租約到期,業主僅願意減租數千元,贰人最後決定把店關了。
有人結業,有人壹頭熱投身市場。看著趨勢,Celine有點擔心說,人們總把餐飲業看得太簡單。
“餐飲業門檻很低,你想小小的創業,可能拿出壹百萬來就可以了,但是這是很表面的,真正危險的是,那壹百萬很容易消失、沒有了,而你連死因是什麼都不知道,”她說。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披薩店JACOMAX老板Jacopo和太太Celine。
今年4月,荃灣壹家主打泰式香蕉煎餅的小店僅開業68日,便表示因“生意太差”忍痛放棄。
經濟學者李兆波也指出,“每壹個人剛開業,每個都雄心壯志,但其實失敗率是很高的。”經營餐廳要的是賺錢,需要壹定的技巧,但他說,很多人都不懂得控制成本。
Celine和Jacopo嘗過教訓。在開披薩店之前,贰人曾在西貢開過意大利雪糕店,但經營6年後,因為虧損而停業。轉戰披薩後,JACOMAX在灣仔的分店又因為無法應付人流與租金結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