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5 | News by: 海边的西塞罗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很多人在提到中国古代极端压抑妇女的三纲五常时,会说这是“男权社会”。但其实“男权社会”这次词汇是从不准确地,更准确的描述,其实应该叫“父权社会”或者“皇权社会”。
两者的区别在于,“父权社会”和“皇权社会”还原了在那种状态下,压迫和剥削女性的其实并不是性别,而是权力。是权力的大小,社会的阶层,而不是性别,决定了一个人的受压程度。
其实这一点,“三纲”本身说的也相当明白——真正宣誓男人压迫女人的“夫为妻纲”其实只有一条,而其余的两条“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才是那个社会更想强调、并更起作用的关键因素。
甚至“夫为妻纲”恰恰是为了维系“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在《王氏之死》中也展现的相当明白——若问,故事中的任某为什么如此暴虐而残酷的压迫他的妻子,则答,因为奴役自己的妻子是这个身处底层的男人唯一能够获得一点卑微的权力,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丢给他的一块卑微的骨头。
他只有这一块骨头,所以他疯狂而偏执的去啃食和撕咬它。并深知自己一旦失去它,将一无所有。
这种安排让人不由想起鲁迅先生所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类似的安排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社会,比如前段时间一口气对女性颁布二十多条禁令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很多人会奇怪塔利班政权为什么如此这般的仇视妇女,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遵守宗教原教旨主义?
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塔利班所梦想架构的原教旨主义社会内部男性的权益其实也是普遍受压的,而为了让大量底层男性在受压的同时保持稳定,不至于激烈反抗,塔利班最聪明的选择,就莫过于让他们彻底奴役自己的妻女,而同时彻底掠夺这些女性的近乎一切社会权利,让这个最弱势群体几乎无从反抗。
所以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女权任务和目的其实是不同的,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当中,女性如果想要伸张自己的合理权益,应积极地参与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让女性获得更公平的地位和待遇,这种女权是有效的。
而在一个越接近传统社会的社会逻辑中,女性的诉求乃至抗争对象,就越容易朝向其同阶层的男性。比如《王氏之死》中的王氏,她的确可以选择私奔、争吵去反抗自己的丈夫,甚至我们更放飞想象一点,王氏或许有机会在口角中反杀了意图谋害自己的丈夫。
但是一如史景迁所呈现的,王氏的上述种种挣扎、反抗,最终都会归于无效。因为压迫女性是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不反抗权威本身,而将其换算成为男女矛盾,无助于王氏这样的女性从自己悲惨的命运中脱困。或者说的更确切一些,即便王氏能“倒反天罡”,让自己和丈夫的地位完成翻转,也无助于她从悲剧中解脱——因为她的丈夫活的,其实也从来没有个人样。
杀死王氏的,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那个时代。
而女性的真正对手,其实从来不是男性,而是父权。
而我特别想感叹的是史景迁先生的史学家关怀——在茫茫史海中,他把镜头聚焦在一个卑微、渺小、从未被关注,甚至自身“有污点'的”荡妇”身上。这并非矫情做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