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5 | News by: 虎嗅APP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他最初没敢和父母说。他知道在老家那个三线城市里,“电竞”这两个字和“辍学”画了等号。但他还是悄悄报了名,坐大巴去成都考试。考官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问了他怎么看待比赛BP、对游戏版本的了解、有没有团队意识。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考官其实不是做电竞出身,是从体育系调过来,临时上岗。
伍俊平最后被录取,进的是“电竞赛事与运营”方向,学费18000元一年。他以为这个专业能再给他一次打职业的机会。真正入学后才知道,除了两节实战课,大多数时间是在学市场营销、新闻传播、活动执行。有一学期的课程名字叫“新媒体短视频运营实践”,结课作业是做一个30秒的短视频宣传片。
有一次,辅导员组织全班去附近一家电竞酒店做实训。他负责把参赛队伍的名字打印出来,贴在显示器下。每张纸贴上去,他都在想,如果这场比赛不是业余赛,自己是不是还能坐在那一边。
像伍俊平这样的学生,在这批电竞专业群体中并不少见。
根据某电竞类高校教务老师透露,电竞专业学生大致可以分三类:一类是有过青训或职业试训经历的“断档选手”;一类是文化课成绩偏低但有游戏特长的艺考生;还有一类,是对行业不了解但出于兴趣和宣传吸引报读的“信息盲”。
小皮是第三类,他在填志愿时选了“电子竞技与管理”,以为是打游戏的课程,没想到开学第一周就在上Excel课程和赛事观摩分析。他来自湖南,家里做五金生意,父亲原本希望他学物流,分数不够。他说,他直到第二学期才真正搞清楚“电竞专业不教打游戏”。
但也有例外,中传的电竞方向归属于数字娱乐专业,课程更偏向内容创作与传播。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完美世界做内容运营,也有人成功进入LPL内容部门,做采访和文案。
不过,大多数院校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教材多半由企业提供,课程设置杂乱,教员来自体育系、计算机系甚至中文系。一位在南京某高校教授“电竞心理学”的老师坦言,自己之前主讲的是“运动心理学”,只不过换了些案例。
在招生端,宣传语句往往更加激进,伍俊平回忆,当年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写着“职业选手培养通道”“打造全国电竞新星”,甚至附上了一张明星选手的照片。他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和学校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不是不愿意学,我们是不知道学出来能干嘛。”这是许多电竞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而在背后,很多学生选择电竞专业的动因,也远比梦想复杂。他们当中,不少来自三四线城市,家庭收入有限,文化课成绩一般。如果不是电竞专业,他们可能只能读个冷门的大专。电竞,看起来是一个暂时不用解释的选择——至少比汽修和模具设计要体面些。
但这份体面来得并不牢靠,学校很少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指导只是建议“去B站试试”,或者帮老师剪片子。对这些19岁的学生来说,未来是一张模糊的地图,大部分路径都绕不过“降薪”“转行”“刷经验”。
他们曾以为电竞是一条另类升学之路,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被动地卷入了一场用热点掩饰的产业试验。
伍俊平有时会想,如果当年没选电竞,是不是现在已经在快递站打工。但每次打开B站,看见LPL季后赛的直播间弹幕,他还是会点进去看看。他说自己有点嫉妒那些能继续打下去的人,“他们至少站上过台”。
三、毕业即失业or转专业
伍俊平最终没有成为职业选手,他在大三时去了成都的一家赛事公司实习,岗位是导播助理,工作内容包括剪比赛片头、控制字幕、对接摄像位,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充”。
他记得最忙的一场比赛是LPL春季赛线下观赛活动,那天他凌晨三点才下班,坐着末班地铁回学校,背包里装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三盒泡面。
他正式入职后,工资是六千,不包吃住,合同一年一签。他曾试着往上转岗,去申请做内容编导或者社媒运营,被拒了两次。理由是“学历可以,但缺经验”。他发现身边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有人去做短视频剪辑,也有人转行去游戏公司做客服。
他给自己设了一个期限,如果两年内没有职位变化,就准备考个教师编,去县里的中职学校教电竞。
在2021年,伍俊平是那届毕业班里少数还能留在“电竞”范围内的学生。他的同学小皮毕业后进了一家MCN机构,最开始做直播助理,负责帮游戏主播写脚本,后来转做品牌商务,接一些鼠标、椅子的推广单。工资比他高,节奏也不固定,内容却早已脱离了“电竞”这个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