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华尔街日报 魏玲灵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中国内蒙古生产的稀土磁铁。Photo: Uncredited
读者来信:
上周,我们问读者,如今美国企业应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一些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当美国制造商接受了在中国开设公司必须与中企合资的条件时,我就知道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这些大企业的CEO们明知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技术已久,为何仍对其中潜藏的风险浑然不觉?我想这可以归结为自负心理。此外,大多数CEO的业绩往往系于一时的成就,因而缺乏深思远虑的动力。我就曾亲眼见证中国制造商习以为常的盗窃行径,因为几乎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他们甚至引以为豪。”——Elliot Friedman,菲律宾
“企业若打算进军并拓展中国市场,就得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个根本性的认知转变:要么在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前把利润封存(对亮眼的季度财报说再见可真要命!),要么就吸取谷歌(Google)的经验:既然中国要决定你的企业政策,那就别碰这个市场。”——Arthur Negrin,弗吉尼亚州
“鉴于中国创新者已在许多关键行业超越美国制造商,我很想看到美国也尝试类似的‘合资模式’。不必对中国输美产品出台禁令或加征惩罚性关税,而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要中企必须通过与美企合作来进入美国市场。比亚迪汽车可以涌入美国,但必须在福特(Ford)工厂生产,并由福特经销商销售。让华为(Huawei)手机来争夺市场份额,但只能由美国本土的苹果工厂制造。”——James Larsen,密歇根州
“尽管当下关系紧张,但许多行业为了在成本和规模上保持竞争力,将业务外包给中国仍然至关重要。今天的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已处于领先地位。此时才试图阻止技术外流,恐怕为时已晚。”——José María Martínez,西班牙
“很简单。美国企业应终止在中国设立制造企业的计划。相反,他们应该只考虑以更高的价格向中国销售原装成品。在中国建新厂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三十年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与共产党政府打交道,需要拿出更聪明的手段。”——Philip Leung,加利福尼亚州-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