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6 | News by: 方圆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事实上,与向公众宣传的高收益率相悖的是,大部分非法的“云养经济”项目,都没有足以支撑其许诺的高额返利的种植、养殖规模,不法分子通常以“借新还旧”,也就是用新的投资者的投资款支付之前投资者的收益。
“这是一个类似于‘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不法分子必须不断通过召开宣讲会、发传单、组织旅游项目等多种方式,对‘云养’项目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并以高额回报率、提成费用为诱饵,不断吸引新的投资人加入。”浙江省余姚市检察院检察官朱泽民向《方圆》记者表示,根据他以往办理“云养经济”领域案件的经验,不少投资者其实是明知农业、畜牧业投资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收益率,也明知这场投资就是一场“击鼓传花”,但他们总是觉得该项目不会在自己手中“爆雷”,而且有畜禽等实物作为“保障”,在侥幸心理驱使下,最终赔掉本金、蒙受损失。
网络属性强是“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另一显着特征。不法分子依托互联网、App开展运营,通过网上支付工具收付资金,犯罪行为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
“在App投资5000元就可以认养一头牛,高额返利,保本付息”,这是一款名为“全民养牛”App的宣传话术。上海警方近日成功侦破了这起以互联网“云养牛”为幌子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涉案金额超过5亿元。
“‘全民养牛’App社交账号发布了大量养殖场的视频和直播,宣称公司在国外拥有优质养殖场,投资者可以通过App观看网络直播,观察自己养的牛在干什么。”办理此案的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检察官江奥立告诉《方圆》记者,事实上,所谓的“云养牛”项目是犯罪团伙精心编造的谎言,他们宣称位于国外的与公司合作养牛的牧场根本不存在,而投资者通过直播、视频看到的牛群是来自其他养殖场和网络素材等,其实该公司旗下一头牛也没有。而该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营造逼真的‘云养牛’效果,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快速、大量非法集资”。
《方圆》记者梳理发现,不少推出非法“云养”项目的公司都选择开发App、微信小程序等“云养”平台,使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投资。在王洁看来,通过App等互联网平台运营“云养”项目,一方面,投资方式简单,投资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下单“云养”项目,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投资者前去实地考察的难度,使投资者更难揭穿不法分子的“云养”骗局。
受害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那么,“云养经济”领域犯罪的集资参与人、被害人都是哪些人呢?
《方圆》记者调查发现,此问题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在以线下运营、推广的“云养”项目中,被害人以中老年人为主。“不法分子在推广这类‘云养’项目的过程中,会前往菜市场、社区等地宣传,对中老年人进行围猎。而不少中老年人天然对农业、畜牧业等‘田间地头’的事物更感兴趣,并自认为更了解此类活动,同时,他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较低,因此更容易接受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进而掏出自己的‘养老钱’。”据姜缘介绍,在他办理的不法分子开发“人人一亩田”项目集资诈骗案件中,绝大部分被害人都是中老年人。
在湖北省随县以“土地代种植”为噱头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集资参与人的年龄层也集中在中老年,甚至不少集资参与人还是被亲友介绍参与投资的。“犯罪团伙常通过亲友、邻里推荐或社区宣讲等方式,利用熟人社会的信任链条扩散‘云养’项目,投资参与人易因‘人情’或‘从众心理’陷入骗局,甚至成为下线帮助宣传,最终害人又害己。”彭俊轩说。
而对于依托App等线上平台运营推广的、网络属性较强的“云养”项目,集资参与人数量更多,涉及地域范围更广,且没有统一的画像。江奥立告诉《方圆》记者:“互联网的特性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也扩大了传播范围,什么年龄、职业、圈层的人,都有可能接触到非法‘云养’项目,陷入‘云养’骗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