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极昼story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补缴社保原本是这些大龄打工者“上岸”的一块浮板。如今这个美梦碎了,能做的只有继续工作。
黄敏丽嘴上不说,小儿子何凯明也能明显感到她的焦虑。每次他跟母亲讲起最新情况,或是电视上出现相关报道,母亲都要给业务员发信息,虽然得不到任何回复。哥哥两三个月回一次家,没多问后续的处理。父亲也不参与,只说上几句风凉话,“拿十几万去搞这些,也不拿这十几万去买点好吃的”。母亲用沉默回应。
六月中旬,黄敏丽上班时突然感到肚脐以上一阵一阵痛,疼到没法站起来。到医院抽血检查,指标高了十几倍,被诊断是急性肝功能不全,住院了一个星期。她自己把这事归结成,“热气的吃多了上火”。
何凯明开始担心母亲的身体,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也产生了隐隐焦虑。他跟父母提过,要不要在居住的城中村村口开个彩票店,起码能有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建议遭到全家人反对。父母认为,大环境不好,开店挣不了钱;哥哥觉得,父母都还有工作能力,没必要。
让何凯明惋惜的是,母亲有高中学历,在他的设想里,如果母亲以前能更有眼界,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做个小职员,不仅工资高,退休后还不用发愁。他参考的是同事的母亲——也是高中学历,最早在通信运营商的传呼台工作,后来被调去做文职,退休前一个月拿3万多。
黄敏丽生在湖北农村,读到高三,觉得学不进去,怎么也记不住知识点,最后没去参加高考。父母都是农民,有五个子女,顾不上这些。她在家干了一年农活,想逃离出去,跟着姐妹到市里的小饭馆工作,一个月挣几十块钱。拿到的第一笔工资,给父亲买了件衬衫。
饭馆的工作不稳定,她想过进厂,没门路,只能凭熟人介绍,换到另一家饭店工作。后来在广州,她在批发市场的兼职也是同乡介绍的。最体面的一份工作,是在广百百货的服装店做销售,每天工作6小时,有公司给缴社保,她干了4年,直到疫情后生意不好做,店铺关门。
再去找工作,她已经48岁。看了两三家服装店销售,都要求45岁以下,还有老板说,你都要退休了,不收了。碰壁后,她回到这个城中村村口的超市,卖蔬菜。
●资料图。源自东方IC
周围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为了供社保,还有的想多赚点钱养老,“以后不需要处处用钱都要问子女”。以前家里只有丈夫挣钱,过年要买新衣,黄敏丽都先给儿子、丈夫买。住院那一周,黄敏丽睡得不踏实,脑子停不下来——如果身体垮了,不能上班了,还怎么继续供社保?没有社保,以后生病住院的钱怎么办?……
还有补缴盼头的时候,她盘算过再干个两三年,加上养老金,就能真正休息。她羡慕别人晚年的自由,“这里玩玩,那里玩玩”。上午去公园爬山,晚上跳广场舞,再去全国各地旅游,是她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生活在广州这么久,她还不知道哪里可以喝早茶,这件事在她看来一直很奢侈。
但现在,她更愁的是怎么能把这份工作坚持下来,毕竟社保还有3年才能缴满。“(哪天)小孩子要结婚了,我们多少补贴一点点”,还要把家里装修得漂亮一点。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她说不准了,可能是等到干不动的那天,“被迫停下来”。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