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來源: 極晝story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補繳社保原本是這些大齡打工者“上岸”的壹塊浮板。如今這個美夢碎了,能做的只有繼續工作。
黃敏麗嘴上不說,小兒子何凱明也能明顯感到她的焦慮。每次他跟母親講起最新情況,或是電視上出現相關報道,母親都要給業務員發信息,雖然得不到任何回復。哥哥兩叁個月回壹次家,沒多問後續的處理。父親也不參與,只說上幾句風涼話,“拿拾幾萬去搞這些,也不拿這拾幾萬去買點好吃的”。母親用沉默回應。
六月中旬,黃敏麗上班時突然感到肚臍以上壹陣壹陣痛,疼到沒法站起來。到醫院抽血檢查,指標高了拾幾倍,被診斷是急性肝功能不全,住院了壹個星期。她自己把這事歸結成,“熱氣的吃多了上火”。
何凱明開始擔心母親的身體,對父母的養老問題也產生了隱隱焦慮。他跟父母提過,要不要在居住的城中村村口開個彩票店,起碼能有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建議遭到全家人反對。父母認為,大環境不好,開店掙不了錢;哥哥覺得,父母都還有工作能力,沒必要。
讓何凱明惋惜的是,母親有高中學歷,在他的設想裡,如果母親以前能更有眼界,到國企或事業單位做個小職員,不僅工資高,退休後還不用發愁。他參考的是同事的母親——也是高中學歷,最早在通信運營商的傳呼台工作,後來被調去做文職,退休前壹個月拿3萬多。
黃敏麗生在湖北農村,讀到高叁,覺得學不進去,怎麼也記不住知識點,最後沒去參加高考。父母都是農民,有伍個子女,顧不上這些。她在家幹了壹年農活,想逃離出去,跟著姐妹到市裡的小飯館工作,壹個月掙幾拾塊錢。拿到的第壹筆工資,給父親買了件襯衫。
飯館的工作不穩定,她想過進廠,沒門路,只能憑熟人介紹,換到另壹家飯店工作。後來在廣州,她在批發市場的兼職也是同鄉介紹的。最體面的壹份工作,是在廣百百貨的服裝店做銷售,每天工作6小時,有公司給繳社保,她幹了4年,直到疫情後生意不好做,店鋪關門。
再去找工作,她已經48歲。看了兩叁家服裝店銷售,都要求45歲以下,還有老板說,你都要退休了,不收了。碰壁後,她回到這個城中村村口的超市,賣蔬菜。
●資料圖。源自東方IC
周圍都是肆伍拾歲的人,有的為了供社保,還有的想多賺點錢養老,“以後不需要處處用錢都要問子女”。以前家裡只有丈夫掙錢,過年要買新衣,黃敏麗都先給兒子、丈夫買。住院那壹周,黃敏麗睡得不踏實,腦子停不下來——如果身體垮了,不能上班了,還怎麼繼續供社保?沒有社保,以後生病住院的錢怎麼辦?……
還有補繳盼頭的時候,她盤算過再幹個兩叁年,加上養老金,就能真正休息。她羨慕別人晚年的自由,“這裡玩玩,那裡玩玩”。上午去公園爬山,晚上跳廣場舞,再去全國各地旅游,是她對未來生活的想象。生活在廣州這麼久,她還不知道哪裡可以喝早茶,這件事在她看來壹直很奢侈。
但現在,她更愁的是怎麼能把這份工作堅持下來,畢竟社保還有3年才能繳滿。“(哪天)小孩子要結婚了,我們多少補貼壹點點”,還要把家裡裝修得漂亮壹點。什麼時候能停下來?她說不准了,可能是等到幹不動的那天,“被迫停下來”。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