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最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她动过“转行做心理咨询师”的念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可现实先给了她一盆冷水:同专业的朋友跨考北师大心理学,毕业后成了自由咨询师,但月入五千,房租要靠家里补贴。鹿之野把这条路径在心里划掉。
为了躲开选择题,她把精力拿去谈恋爱。约会、吵架、和好,像把闹钟一次次按掉,但铃声还是会在半夜响起——
她依旧被困在大学时的迷茫中。
进入名校,没有想象的喜悦,鹿之野觉得自己从“山顶”掉了下来。在中学,考试成绩成为评判学生间优劣的标准,因为较好的成绩,鹿之野也享受着这套系统给予她的一切,包括自信、优越感等。
纪录片《高三》
但到了大学,她无法将专业成绩或者保研作为唯一的评判准则,这是她不想从事的行业,学习似乎成了没意义的事。
她用在各种社团竞赛上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勉强维持“在山顶上”的幻觉。
临近大学毕业,身边的同学保研、就业,她陷入了对未来选择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中:担忧考研后,再次面临像大学时同样的竞争,再次失败,害怕按照自己的意愿跨考后,找不到工作。
她希望每一个选择都能像考试得高分一样,是一个完美的决定。
鹿之野的困境是很多“985废物计划小组”里的人的困境,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目标清晰且单一,人生一直在攀登顶峰,最终在考入大学时登顶。
但现在人生朝着下坡路走了一会儿,向下走的感觉来自四面八方,可以是一次挂科,可以是无法保研,可以是新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再是那个瞩目的对象......
他们停在了半山腰,下坠的恐惧笼罩着他们,他们坐立难安。
纪录片《高三》
于立秋的“向下”来自生活上的落差。
于立秋是重庆人,202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在四川某地级市的体制内工作。在此之前,她经历了考研和考公的失败,经历了互联网行业寒冬,被裁员。
极强的完美主义,让她对周围环境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工作、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都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可现实常出现偏差——流程写得清清楚楚,对方却偏不照章办事:两个小时该完成的节点,被随意拖延。
于立秋手腕上的运动手环常常发出震动,屏幕跳出红色心率曲线——秩序被撕开的瞬间,焦虑像被戳破的气球,瞬间灌满全身。-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