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現在這個版本的改編亮點,主要有兩方面。其壹,保留原著全文故事架構,添加寧采臣、聶小倩回鄉安居,憑借劍仙燕赤霞留下的法器皮囊,徹底打敗尋仇夜叉的情節。以往多個版本的改編,多聚焦寧采臣、聶小倩的人鬼相戀、勇而抗爭,往往結束於人妖大戰救出小倩的高光時刻。這次全文改編固然稀釋了壹部分戲劇張力,卻更符合“新文化”系列弘揚傳統文化,喚起讀者對經典文本閱讀興趣的創作初衷;其贰,改變故事時代背景,讓壹段人鬼傳奇發生在時局動蕩的民國,以亂世反襯真情,更顯世間百態。穿中山裝和旗袍的男女主角固然令人新奇,跳出單個故事,這壹設定還有加深《聊齋:蘭若寺》全片內在主題的重要作用。
《聶小倩》篇故事背景改變為民國時期
生活在叁百多年前的蒲松齡,對蛤蟆精講述裡出現的蒸汽火車、手電筒大感好奇,故事上演於民國,從全片敘述結構看,乃是為了增加了時空流轉的未來向度。原本《聊齋志異》中的故事背景,大多以蒲松齡生活的清康熙年間以及明末清初為主,《聊齋:蘭若寺》則為幾個故事增添了明確的時代。《嶗山道士》發生在晉,《蓮花公主》來到唐朝,《聶小倩》跳到民國,《畫皮》則發生在明。壹旦設定具體時代,人物服飾、妝容、氣質,以及生活環境,甚至具象的自然景物和抽象的時代風貌都要做出相應設計。好在影片出色的視覺呈現完成了這壹挑戰,充分展現出中華文明不同時期的文化精髓。同時,結合蘭若寺的自身變遷點明全片主題,即壹寺壹樹壹井歷盡滄桑看遍悲歡,縱白雲蒼狗超然物外,仍感懷人間真情難得。
這壹回合,烏龜精出場打擂台的《畫皮》,影視改編熱度同樣不低。其中影響較大的改編電影,就有1966年鮑方版、2008年陳嘉上版,2012年烏爾善版,和1993年胡金銓版。與前述《聶小倩》的改編思路壹致,影片對《畫皮》的演繹,同樣從時代視效和故事完整兩方面著手。美術風格參考明代文人畫,構圖縝密、含蓄典雅,相較其他故事世俗生活氣息更加濃郁。原著中王大郎被女鬼剖心後,妻子陳氏求助高人,忍辱食唾救回丈夫的情節也得以全面呈現。改編亮點在於加入陳氏的敘述視角。
《畫皮》篇從夫妻贰人婚後多年日趨平淡的生活講起
影片先從夫妻贰人婚後多年日趨平淡的生活講起,床榻前壹整潔壹邋遢的鞋履、蝕銹的銅鏡、飲食口味的差異,盡顯壹段婚姻的寡然疲沓。王大郎收留女鬼後心猿意馬,陳氏亦有所察覺,女鬼只求“壹瓦遮頭叁餐溫飽”的願望破滅後上門尋仇,陳氏氣惱又恐懼,而當女鬼被道士降服灰飛煙滅之際再次說出此心願時,陳氏感同身受心有戚戚。至此,《聊齋:蘭若寺》大膽提出了《畫皮》的另壹種讀法。女鬼正是陳氏的心念所幻。面對丈夫的淡漠薄情,恪守禮法端莊娟秀的陳氏希望自己能如妖冶女子般,給丈夫“換換口味”,但這終非她內心所願,委曲求全不過是作為丈夫的附屬品,希冀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女鬼消逝後,陳氏無法回答瘋癲高人“救活了他,你可還願意跟他生活在壹起”的錐心之問,忍辱吞下的泥丸,未嘗不是生活的種種不堪,哪怕王大郎轉醒後信誓旦旦,這齷齪生活也不過是壹句發自內心的“惡心”。影片多次出現銅鏡意象,有趣的是,陳氏多次從鏡中審視自己,而王大郎自始至終都只是被動投影,及至結尾處銅鏡跌落,鏡光打亮陳氏,女性覺醒躍然鏡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