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法治日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成本压力与监管难题
记者采访多名商家和业内人士得知,外卖与堂食的“双标”现象,是平台、商家、消费者多方博弈的结果,背后交织着成本压力、规则漏洞与监管难题。
“不搞双标,就活不下去。”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部分平台设置的抽成机制是重要推手。
张先生算了一笔账:一份30元的外卖套餐,扣去平台抽成、包装费、食材成本和人工水电成本,净利润仅5.5至7元;而堂食同样套餐净利润可达12元。“某平台抽成几乎年年涨,不加价就得亏本。”
他向记者透露,一些平台的满减、折扣活动成本实际上多由商家承担。在张先生的烤串店,记者注意到一笔22.9元的外卖订单显示,商家需补贴11.5元(含配送费4元、超级吃货红包7.5元),平台仅补贴3.5元。“不参加活动没流量,参加了就只能从食材上抠成本。”
还有商家认为,平台的配送时效和评分机制进一步加剧“双标”。
某连锁品牌区域经理透露,平台规定“一定时限内送达率”必须达95%以上,否则降权限流。“外卖现做根本来不及,只能用预制菜。差评多了店铺就完了,只能在食材上动手脚保证不出错、口感稳。”
北京一位餐饮店老板坦言,预制菜成本仅为现制菜品的60%。以糖醋排骨为例,现制需排骨150克(成本约8元),预制菜仅需5元,且省人工。“一家日均百单的店,用预制菜每月能省约1.5万元。”
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让商家有了操作空间。张先生直言:“顾客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用冻品还是鲜品,谁能较真儿?投诉也难有证据。这种信息差可能让诚信商家吃亏,别人用预制菜降价抢单,你用鲜品就没生意。”
在此背景下,行业容易陷入恶性低价竞争,商家不断压缩成本,最终牺牲品质。
河北某麻辣烫店老板向记者展示平台页面:同类店铺最低客单价已降至12元,“不用冻品、不缩减分量,根本做不到这个价”。
记者采访得知,也有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最大利益而故意“双标”。
受访专家指出,维权困境也间接助长了“双标”。
“外卖与堂食的时空分离,使取证极为困难。消费者难以同时对比食材、分量,更难证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诈。”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昭华说,维权成本远超收益,导致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
须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受访专家指出,堂食与外卖“双标”绝非简单的经营策略,而是触及法律底线与市场秩序的系统性风险,需从司法、平台、监管三方面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双标’本质是一些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系统性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商家隐瞒食材来源(如预制菜冒充现制)、加工方式(如冷冻复热),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权利的规定,也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的信息公示义务。”付昭华说。
他进一步分析,隐蔽加价、重复收取包装费等行为,违反价格法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意义上的“不公平交易”。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退一赔三”,但因面临“三无困境”(消费者无便捷知情渠道、无有效对比证据、无足够诉讼动力),该制度在实践中难以激活。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梁说:“单个消费者维权难,集体诉讼又缺乏机制,导致法律威慑力不足。平台绝非单纯的‘技术中介’,而应承担‘守门人’责任。”
他建议,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清晰、显着标注商品属性,如“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某试点平台数据显示,强制标注后,预制菜订单量下降23%,同时投诉量下降67%,说明透明化有助于建立合理预期。
“平台的抽成机制、配送时效、评分标准等算法应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压迫商家。‘超时罚’等规则的威慑力不应超过法律规定,高佣金需与服务质量挂钩。”王启梁说。
他还提出规范化包装收费,平台需制定统一标准,禁止强制捆绑、重复收费。
付昭华的建议是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多次违法的商家,可适用“退一赔十”,并纳入失信名单;建立跨部门信用档案,将行政处罚、投诉记录、司法判决等信息联通,实施“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让消费者实时查看外卖加工过程。
“可以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外卖骑手、内部员工举报违法商家,给予奖励。”王启梁说,当冻品伪装鲜肉成为潜规则,当包装费接近甚至超过食材成本,不仅伤害消费者,也会损害整个外卖行业。唯有打破信息壁垒、提高违法成本、重塑监管体系,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