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概就是这种“活人感”,让这几十年间每一个文化品类中那个最有代表性的顽童,都获得了极大商业成功,成为一个领域的爆款。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第一个顽童是作家郑渊洁在1981年创造的皮皮鲁。2011年,联合国评选世界十大图书,《皮皮鲁总动员》和《哈利·波特》并列第四名。定位在1—5年级学生的儿童读物里,调皮捣蛋有时还很倒霉的米小圈几乎家喻户晓。电影中第一个典型顽童自然是“哪吒”,从1979年的哪吒继承下来,如今的“魔童哪吒”不仅反抗传统审美,更要反抗命运。今天的玩具界,有了以拉布布为代表的一批“顽童”,它们正打造自己的帝国,与传统IP分庭抗礼。
刘绪源曾说,对顽童的渴求,本质是渴望自由。这种精神需求是普世的,所以梦工厂创造出“无牙仔”,迪士尼有“史迪奇”,它们都宽嘴大牙,小坏、小暴躁,无论形神,都与拉布布和魔童哪吒有相通之处。这可能也是拉布布 、WAKUKU、NOOK、CiCiLu等一批潮玩能够跨越国别、打破文化壁垒的内在原因。
52TOYS泰国1号店1周年庆。本版图/受访者提供
“顽童”崛起的这几十年,“80后”“90后”“00后”作为社会文化的新生中坚力量,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土壤里成长,对个性表达与精神共鸣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求。这不仅让一批新生代创业者、创作者快速成长起来,也培育了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和精神参与者。
其实,顽童的内核是对标准化的一种温柔抵抗,从皮皮鲁到魔童哪吒再到拉布布的四十年进化史,也像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反叛,几代年轻人接力绘制了一幅精神显微图谱——我们追捧的从来不是角色本身,而是拒绝被社会模具压制成型的原始自我。
(文中苏芮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