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来源: 纽约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确有诸多令人震惊之处。但这些恐怖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冷战式的东方主义。这种“拯救叙事”——文明的西方、落后的东方——严重扭曲了事实。学者葛苏珊(Susan Greenhalgh)已指出,中国的政策本身植根于西方科学与经济学:它由中国的“火箭科学家”们构想,旨在减少人口、提高GDP,从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增强国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些政策是共产主义的产物,但同样也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在婴儿市场方面,情况无疑正是如此。1992年,中国向国际收养开放大门,最终催生了贩卖儿童的黑市。作为当时在中国工作的记者,德米克较早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在2009年撰写了一篇题为《被拐中国婴儿满足收养需求》的报道,随后沿着一条又一条线索追踪,最终锁定了住在得克萨斯州的芳芳的收养家庭。
德米克本人也是这一事件的核心参与者。起初,在发现这个女孩的身份后,她不得不隐瞒消息。收养家庭担心可能引发的动荡,不愿谈及此事,德米克艰难地决定向女孩的原生家庭隐瞒她的确切下落。然而,多年后,收养家庭的一名成员给德米克发了一条诱人的Facebook消息:他们准备好谈论这件事了。
这对双胞胎最终重新取得联系,先是通过视频通话,后来在中国见面。但这些会面始终弥漫着一丝紧张。有一次,女孩的亲生父亲问收养家庭:“你们花了多少钱买她?”
从经济角度描述事件——包括描述她自己——的德米克会展现出最冷静的分析能力。散文家琼·狄迪恩曾被问及,在报道中遇到一个服用LSD后产生幻觉的五岁儿童是什么感受。“这么跟你说吧,”狄迪恩冷冷地答道,“就是挖到宝了。”读这本书时,能感觉到德米克知道自己挖到了宝。这是一个非凡的故事,是记者们梦寐以求的素材。
但记者也受制于创作与传播的需求。“我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德米克在某个时刻承认,她在盘算自己出面让这对女孩团聚需要多少费用。她说服编辑承担部分费用;当然,代价是她要将姐妹重逢的私密细节公之于众。
这本出色的书若说有什么瑕疵,那就是单个家庭的故事——即便(或许尤其是)像这样如此戏剧性的故事——并非理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整体的理想途径。这些政策推行了35年,内容繁杂,且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难以通过这样一个轰动的个案来全面理解。
幸运的是,德米克没有强行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她让我们始终无法确定,两姐妹究竟谁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是在中国长大的女孩,还是在得克萨斯州长大的女孩。这种源于对完美圆满怀着不切实际向往的不安感,是德米克作品的一大特点。
我们渴望成为家庭、国家和教会的一员——成为比自身更宏大的事物的一部分。但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市场驱动、高度个人主义的世界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流亡的孤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