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騰訊科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05 算力需求遠遠不夠
問:你認為算力是否被高估了?或者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算力,企業就無法發展AI?我猜你壹定聽說過算力焦慮這個詞。對此你怎麼看?
黃仁勳:你是說算力太多還是太少時會焦慮?目前顯然是算力不足。我自己對此就深有體會。在英偉達,如果沒有足夠的計算資源,我們研發芯片、系統、網絡架構、算法和軟件都會舉步維艱。如今我們為工程師配備了許多AI超級計算機,但他們每天都在為算力發愁,恨不得能再多拾倍的資源。
這充分說明,新時代的計算革命已經不再局限於鍵盤輸入和手工編程,而是進入了AI機器學習的新紀元。當AI承擔了主要的學習任務後,我們自然就會渴望更強大、更快速的計算機,以解決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我認為算力焦慮在未來拾年內都不會消失,這是所有工程師都在面臨的共同挑戰。
問:在AI領域有叁個關鍵因素:算法、算力和數據。不過現在,我不確定你是否認為人們更關注算力?如果沒有算力,AI可能就無從談起?
黃仁勳: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你可能不太了解背後的技術脈絡,AI的發展是分階段演進的。
第壹代AI是感知智能(Wave 1),第贰代是生成式AI(Wave 2),現在我們正處於第叁代:推理AI階段。推理就像人類的思考過程,比如當你遇到壹個全新問題時,需要分析:這安全嗎?是威脅還是機遇?該采取什麼行動?這種推理能力之所以強大,因為它代表著智能的基礎。下壹階段將是機器人技術。因此,目前AI發展分為肆個階段:感知、生成、推理和機器人。
早期的感知AI主要通過海量數據學習,比如識別文字、圖像,理解故事內容,甚至區分貓狗等物體。而現在的AI更像人類的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思考。就像我們上學時主要靠聽課看書,但畢業後更多是通過實踐和思考來學習。如今的AI就像在家做數學題,通過多場景模擬訓練,持續進行推理思考,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們把這種學習方式稱為“後訓練”,而傳統的數據訓練則叫“預訓練”。後訓練模式對算力要求很高,但對數據量的需求相對較少。
問:有人提出,用隨著大模型發展,對AI算力基礎設施的需求會降低。對此你怎麼看?
黃仁勳:DeepSeek R1采用的是壹種極具創新性的高效架構,其獨特之處在於:每個token所需的計算量和計算資源都大幅降低。這種設計創新是必然的——因為DeepSeek R1本質上是壹個推理引擎,需要反復迭代運算。這就要求每個生成的token都必須極致高效,才能保障整體推理過程的順暢運行。
現在,所需的計算量大幅減少,系統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思考,並得出多個優質答案。這實際上開辟了壹個全新領域——溫和AI(Gentle AI),這壹方向非常重要。
推理AI模型將廣泛應用於雲端和邊緣計算。以自動駕駛為例:當車輛遇到從未見過的路況時,搭載推理AI的車載系統能夠主動思考——前方是什麼情況?我該如何應對?而不僅是簡單判斷要不要繼續開。當前的車載系統過於簡單,未來的推理AI將賦予其真正的思考能力。
邊緣設備將部署具有思考能力的AI,同時也可搭載簡單的功能型AI(如自動開門等)。具體采用何種AI,完全取決於應用場景。
問:現有算力已能訓練出具備壹定智能水平的模型。要實現AGI,是否需要在GPU架構和模型設計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黃仁勳:這取決於AGI的定義。如果按照當前用於評估AI性能的測試標准來衡量AGI,我相信很快便可以在這些基准測試上超越人類團隊的表現。基於我們已經取得的技術突破,以及尚未公開的實驗室成果,我認為不需要根本性的技術革新就能在近期實現這壹目標。當然,這取決於如何定義AGI。
問:英偉達正全力打造AI工廠。中國擁有龐大的制造業基礎,你認為AI將如何助力傳統工廠升級?
黃仁勳:AI工廠將具備更強的敏捷性和可重構性。當需要生產的產品發生變化時,工廠能夠更快地完成產線重組,同時實現更高的生產吞吐量。這意味著工廠將變得更靈活、可配置性更強、產能更高——這些能滿足我們對未來供應鏈的所有期待。隨著機器人技術與AI能力的結合,生產成本將顯著下降,而成本降低將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同時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