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DW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925年7月18日,阿道夫·希特勒發表了他的意識形態宣言《我的奮斗》。這本書被認為晦澀難懂,缺乏原創性。但它的意識形態遺產至今仍然危害甚廣。
網絡上到處都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影子”:希特勒的照片、希特勒的迷因(meme)、納粹標志、“希特勒萬歲”的口號。反猶分子、種族主義者、陰謀論者、反民主分子和希特勒的追隨者在德國、歐洲、美國、拉丁美洲、中東、印度等地肆處散布他們的意識形態毒素。
希特勒這個獨裁者已經死去八拾年,但是利用這個大屠殺元凶的名字卻仍能大賺特賺。世界各地的舊書店靠販賣希特勒的宣傳冊《我的奮斗》(Mein Kampf)盈利。壹份德文原版售價大約250歐元,西班牙文版《Mi Lucha》超過300歐元,而英文版《My Struggle》在壹些特定網絡平台上甚至標價高達600美元。在埃及市場和印度的網絡平台上,這本書的價格則便宜得多。
如今,這本書被認為是希特勒闡述其狂熱世界觀、殘酷反猶主義以及對民主和社會多樣性的蔑視的宣言。這本書出版於1925年,是在希特勒上台的8年之前。他在《我的奮斗》中將德國人捧為“統治種族”,在第贰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很久,他就已經夢想著“日耳曼化”東歐,並以暴力驅逐數百萬民眾。
“戰斗的主題早已融入書名之中——它實際上涵蓋了所有種族主義,”奧地利歷史學家奧特瑪爾·普勒金格(Othmar Plöckinger)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解釋說:“也就是說,強者勝出,更強的種族占上風。但這也適用於個人層面,在職位和權力的爭奪中,最終勝出的,是意志最堅定、最無底線的人,是在某種意義上代表‘優越種族’或‘更高能力’的人。”
普勒金格是這壹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之壹,他參與編撰了為數不多的、真正具有啟發性的《我的奮斗》注釋版。德國和奧地利歷史學家對希特勒的思想和語言在2000頁的著作中逐字逐句地進行了研究和分類。
1925年7月18日,《我的奮斗》首次出版時,並沒有引起轟動。希特勒當時是壹個失敗落魄的政變者,因叛國罪剛剛服刑壹年多。他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在德國和奧地利規模很小,幾乎沒有政治影響力,希特勒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經走到盡頭。
當時圖書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民族主義的政治宣言和牢獄回憶錄,希特勒的書也顯得毫無新意——就連許多追隨者也感到失望。普勒金格解釋說:“有壹段出自《德意志報》的著名評論,令希特勒大為惱火。評論寫道:‘我們已經從事民族主義斗爭肆拾年了,現在壹個年輕的政變者(指希特勒)跑來說要教我們什麼是政治思維!’”盡管如此,這本書最終還是成為暢銷書,為希特勒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災難的預告
希特勒的這本書之所以特殊,在於與其他獨裁者不同,他在《我的奮斗》中公開宣示了自己的意圖。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暴力幻想。在該書的注釋版中,編輯們分析道:“他堅定地宣布戰爭即將到來:未來的戰爭將是壹場生存之戰,其中壹切關於人道主義與美學的考量都必須化為烏有。” 因此,希特勒的暴政是壹種有預告的統治。
而且他並非孤軍奮戰:在1933年的國會選舉中,有17.277.180名德國人將選票投給了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為他鋪平了通往權力之路。
接踵而來的是席卷歐洲的全面戰爭和大屠殺——對歐洲猶太人實施的工業化種族滅絕,這壹罪行在人類歷史上被認為是前所未有的。納粹政權及其追隨者以極端殘忍的方式鎮壓他們宣稱為“德國民族之敵”的所有人。
隨著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以及八天後第贰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他的統治體系也隨之崩塌。自那以後,德國人立下承諾:“絕不讓歷史重演!(Nie wieder)!”-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