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文匯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刑偵涉案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可避免地需要展現反派“黑化”的過程,但是反派角色“黑化”及善惡之念間的糾結需要壹定的合理性,角色反轉出的“爽感”也應有度,如《掃毒風暴》中圍繞盧少驊建構的自私自負後妻離子散、自食惡果,導演伍百也有其解讀,“扎實地呈現反派分子的心路歷程,就是要讓觀眾跟隨他們‘惡’的冒險,從而起到警示作用,看著他們如何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越走越黑??最終人性裂變、如墜深淵。”
劇集在突破傳統刑偵劇的尺度邊界,既有“奇觀性”的故事,又有消解“奇觀”、推動普及的意圖。例如劇中穿插以母子吸毒案展現毒品導致吸毒家庭的坍塌,以歹毒決絕的雙女性殺手討論加害者與受害人的雙重困境,亦有觀眾感歎“從制毒到販毒的每個細節我們都清晰了”。從個人到群體生態,以最形象的方式呈現毒品之毒是如何嵌入現實的。
風格化“變奏”,“考古級”還原
不少觀眾留意到,劇集的畫面震動、搖晃、甚至光線不足,這壹“仿紀實”的拍攝手法背後有深意:真實地還原禁毒斗爭,也是在致敬1995年播出即引起轟動的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華之劍》。如此看,勾勒出中國禁毒的發展史,是導演伍百的目標。
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華之劍》海報。
從上世紀九拾年代到千禧年後,是我國禁毒的重要時期,《掃毒風暴》就是著眼於此。“那時沿海地區的發展與內陸地區的閉塞凸顯著時代的特性,經濟飛速發展中,毒品已經從《中華之劍》裡的海洛因開始向新型毒品冰毒發展進化。人們在經濟浪潮裡開始尋求刺激,部分不法分子也在用毒品腐蝕人們心志。在有限的敘事空間裡,我們塑造了鎮長、警務內部人員、曲藝藝術家、大學生等各類角色,在其中腳踩紅線,最終踏入違法犯罪之路。”伍百認為,寫他們沉淪、迷失、墮落,是為了討論毒品的危害,更是發出人生之問: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面對誘惑和欲望,我們該如何選擇?-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