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國家地理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寵物 | 字體: 小 中 大
不同語言用不同形式塑造寵物名字
英語寵物名可能特別容易變異。意大利語等語言擁有豐富的“指小後綴”體系,如-ino、-etto、-uccio,既能表微小又可示親昵。英語則主要依賴“-y/-ie”後綴,如walkies散步趣、shoesies鞋鞋,表現力相對有限。
近期研究發現,意大利寵物主使用指小後綴的頻率顯著更高。研究者據此推測,英語使用者可能需要另尋方式來表達情感共鳴。
“因為意大利語自帶豐富的萌化變形機制,使用者無需像英語那樣依賴任意性改動就能輕松創造親昵變體,”該研究首席作者、比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isa)英語語言學副教授埃莉薩?馬蒂耶洛指出,“這確實使意大利寵物名的演變更具規律性。”
品種差異、毛發質感與體型特征常對主人如何改造名字產生影響——通過韻律節奏、押韻模式或質感聯想,構築寵物獨特的命名軌跡。
寵物名字代表了部分主人家族的私密語言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動物長期承擔實用功能——其名稱便是明證。研究寵物命名史的萊布林指出,狗名多與守衛、狩獵或牧羊相關。貓若得名,往往是"喵喵"這類擬聲詞。
但隨著伴侶動物角色的進化,人類的稱呼方式也隨之改變。19世紀中葉的城鎮化浪潮將犬類引入室內,催生了小型犬種的培育。如今寵物已成為家庭核心成員,近叁拾年來其名字也日益人化。
戈登教授認為,荒誕的寵物命名實則是“家庭私語”的延伸——這種家庭成員間的私密術語在外人聽來猶如天書。“它常自然形成於兒童發音錯誤引發的趣味,比如全家從此把ketchup(番茄醬)念成keppage(番茄醬醬)。”
語言是標識群體歸屬的強大工具,寵物能成為家族記憶與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喬治城大學語言學教授黛博拉?坦南研究發現,人們常借寵物“代言”——在人際對話中賦予它們聲音。-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