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谷雨實驗室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痛苦與雕琢
“這個手術,我不推薦別人做,只是自己要做。”通過語音與文字,羅茜將這句話重復了超過六次。她承認自己有壹種“賭徒”心態。她只是願意承擔風險。
羅茜將承受術後痛苦的過程稱為“雕琢”,就像“男生練腹肌,女生練馬甲線”,要有毅力,還要“放平心態”。
術後叁個月,夜深人靜,圍繞著腳腕和小腿神經持續的痛感仿佛被放大,睡兩叁個小時就會被疼醒。有時,斷腿處還有灼燒感。每天睡前她都吃壹顆止疼藥,疼得實在睡不著,才會想“要是我沒做過這個手術該多好啊。”
好在壹覺醒來,疼痛消失。但為了刺激骨痂(骨折部位的新生骨)生長,白天她繼續堅持拄著拐杖走1小時以上 。第壹次行走是術後第柒天,由於骨腔內植入的髓內針,痛感足以讓她認識的其他腿友站都站不住。
為了省錢,羅茜沒有請護工。而為了防止外置手術後腿上的傷口被感染,肆個月的時間她都不能洗澡,只有鍾點工隔幾天來壹次,做衛生的同時,幫她洗洗頭。大部分時間裡,羅茜都躺在床上,更難忍受的變成了孤獨,“沒有事情做,真的容易抑郁。”
在社交媒體,腿友們傾向於展示術後揚眉吐氣的未來,不愛多談斷骨的代價,但在私下裡,痛苦卻往往如影隨形。
小夢發給我幾張聊天截圖,其中壹份中,壹位女性說,自己手術後“幹什麼都沒勁特別懶”,“腿不好幹啥都不順。”據小夢描述,這位女生在國內做了6厘米增高,但取掉髓內釘兩年後,發現腿在慢慢變彎,膝蓋也不舒服。我加上了這位女生的微信,想與她確認術後情況是否屬實,但她馬上問起是誰提供了聯系方式,隨後刪除了好友。
另壹份聊天記錄裡,壹位女性訴苦說術後八個月還不能正常走路,到了陰天下雨就“好煩”,“(疼痛)壹直折磨你。”
而疼痛是不分男女的,我也聯系上幾位做了斷骨增高的男性,他們都因醫療事故或術後並發症走上了維權之路。其中壹位原始身高大概160,他辭去工作,在國內進行小腿外置增高手術,之後大感染,支架還把臏韌帶釘死,導致膝蓋痛不欲生,而手術只延長了1厘米,又在修復後縮了回來。
另壹位叫小西,因為身高在相親中受挫,也在國內進行小腿外置斷骨增高術,據央視《新聞調查》此前報道,小西在國內壹家以骨科為特色的贰級綜合醫院開展手術,希望延長6厘米,但壹個月後就出現了關節並發症。他說術後修復過程堪稱酷刑。
“把腳踝割開,壹個大概拾幾厘米的傷口,然後放濃。壹開始打了麻藥,但割開後不縫、不打麻藥,塗碘伏,每天用醫用鑷子和導管,把裡面的腐肉壹點點剔除出來,過程持續了壹個月,特別難熬,有壹次我疼得都直接暈過去了。”
如今的他如果想走壹兩公裡的路,得拄著拐杖。
斷骨增高最大的風險出現在術後的延長期,受術者需要與醫生密切溝通,壹同避免可能出現的並發症,但許多受術者無法壹直呆在國外,即使在國內,也主要通過微信或者醫托與醫院遠程溝通,術後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倒是羅茜自豪於走完了全程。“其實我到現在感覺都有點恍惚,”她感慨地笑。今年4月,漫長的延長期結束,她拆掉架子,又可以正常行走、生活了。她在社交網絡分享自己的經歷,很多人表達了奚落與不理解,但壹位中年公務員卻祝福她。這位沒法辭職做手術的中年男性說“自己這麼多年拖著、浪費了太多生命”,他沒有機會消除遺憾了,真心恭喜她手術成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