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BBC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川普)強勢回歸白宮後,其第贰任期掀起的全球關稅大戰,對亞太盟友台灣——這壹以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經濟體——帶來了挑戰。
在歐盟及全球多國陸續收到川普的“關稅信”後,台灣、印度、以色列等美國盟友尚未最終確定具體關稅稅率,談判進展緩慢。
分析指出,雖然台灣未被列入首批將於2025年8月1日起實施25%至40%關稅的14個國家名單,這讓台北燃起壹絲謹慎的樂觀情緒,但關稅威脅及“疑美論”依然籠罩台灣。主因之壹在於川普政府的政策以不可預測性著稱,尤其在關稅戰中更具高度不確定性,這無疑加劇了與美國談判的復雜性。
據台美知情人士本周向《紐約時報》透露,美台即將達成“握手協議”,但後續仍需大量談判,顯示雙方在核心議題上尚未達成共識。
台灣輿論因此關注美台關稅談判目前存在哪些問題,爲何尚未達成共識?緩慢的談判背後,台灣在川普“美國優先”的關稅戰旗幟下,是區域政治的盟友,抑或“竊取”半導體產業的敵人?而台灣手中又有哪些談判籌碼?
台灣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向BBC中文分析,美台談判緩慢(或復雜)的關鍵,在於台灣半導體出口與美國肉制品進口的角力。他認為,前者為台灣提供了與美國談判的強大籌碼,但擴大美豬、美牛進口則是白宮的堅定要求,雙方的角力與磋商導致談判進展緩慢。
邱達生指出,美國對台灣的認知或許處於“亦敵亦友(frenemy)”的動態平衡中——“在地緣戰略上,台灣是可信賴的伙伴;在產業競爭上,則難以完全排除競爭與牽制的思維。這種矛盾心態,正是台美談判進程時而熱絡、時而停滯的主因。”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認為,台美關稅談判正以穩定的步伐推進。目前的進度顯示,台灣既非川普的“超級VIP”盟友如英國,也非其首要針對的目標。
宋文笛對BBC中文分析,在川普政府眼中並無“敵友”之分,其傾向是直觀的“付錢才能玩游戲”(insert coin to play)。各國需向美國“表達誠意”,以贏得白宮青睞。因此,對川普而言,台灣是否“竊取”美國半導體產業並不重要,只要台灣願意將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利潤公平分享給美國,即可成為美國的伙伴。
他舉例稱,鑒於台積電(TSMC)多次承諾在美國加碼投資,川普很可能已將台灣視為願意與美國“共榮”的商業伙伴,“這意味著,在川普領導下,台灣短期內不會面臨被美國拋棄的地緣政治風險,且在經濟上,台灣仍將保留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
“對夾在咄咄逼人的北京與朝令夕改的川普之間的台灣來説,能保持低調已是幸事。”宋文笛補充道。
不過,產業分析師、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則向BBC中文解釋,從川普近期發布的關稅信來看,其策略是若與談判對象的條件談不攏,便先祭出高關稅,例如對歐盟、加拿大、日本及韓國施壓後再談判。
因此,錢博士說,對尚未收到關稅通知的台灣來説,顯然在與美國的談判中有所進展,且“很有得談”。他說:“台灣政府在某些方面應會滿足川普的條件。換言之,美台關稅談判的緩慢,反而顯示台北與美國的談判有所進展,川普因此無需急於以高關稅施壓。”
迄今,美台已進行叁次實體談判及六次線上磋商,但進展有限。台北談判代表、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於7月12日表示,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並初步約定下壹輪實體磋商力爭在8月1日關稅生效日前達成協議。
川普曾稱台積電決定在美國投資,是其關稅政策成功的證明。其身旁是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
談判卡關?美牛美豬擴大進口再成焦點
據台灣外交部向立法院提交的最新報告,台美雙方已進行叁次實體談判及多次線上磋商,就多項關鍵議題凝聚共識,台灣將與各部會共同降低對等關稅的潛在沖擊。
從美商視角看,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透過電郵回覆BBC中文表示,台灣政府正努力安撫國內與市場憂慮,強調與美國的談判持續進行,盼達成互利結果。有匿名消息提示該商會,暗示最終關稅“不至於太糟”,延遲通知或意味台灣未被列為重點高關稅目標。
韓儒伯進壹步指出,川普利用關稅施壓各國的策略顯示,稅率即使公布也非最終數字,台美談判將持續至實施前。而外界分析認為,台灣雖面臨巨大壓力,但結果更多取決於川普的個人決定,而非談判品質。
與此同時,外界普遍推測,無論最終關稅稅率如何,美豬、美牛問題是此次談判的最大挑戰,亦是導致談判緩慢的主因。
經濟學者、前台灣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上周在個人臉書(Meta)發文指出,台美談判的阻礙主要有贰:首先,台灣不願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例如含豬肉原料的包裝食品與散裝食品需標示原產地);其次,台灣不願大幅調降美國汽車進口關稅。
以美豬、美牛為例,台美針對美國豬牛進口的貿易談判歷來舉步維艱。
自2003年至今,台美各自經歷肆位總統的任期,直至2021年蔡英文主政下,台灣終於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但民間爭議與疑慮至今未平。當時蔡英文在記者會上向民眾解釋,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符合台灣“經濟利益”,因為在美中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重整背景下,台灣需與戰略伙伴美國強化關系。
萊克多巴胺是壹種合成藥物,在部分國家被當作壹種飼料添加劑,可以提高瘦肉生長,減少體脂肪,是最常見的壹種瘦肉精。台灣壹些反對者稱,放寬美國萊豬進口危害台灣人健康,但台灣當局表示,放寬進口美國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准比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2012年制定的標准,和日本、韓國壹樣。
如今,在川普的關稅大戰下,美豬、美牛再次成為台美貿易談判核心。
今年初,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點名台灣應廢除美牛禁令、放寬萊克多巴胺(瘦肉精)殘留標准。
鑒於台美關稅談判涉及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台灣輿論盛傳台北有意放行過去管制的美牛內髒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放寬,與國際標准接軌。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灣相關單位近期密集開會研商,並已將相關信息傳遞給美方。
然而,專家表示,台灣政府對民意反彈仍戒慎恐懼。施俊吉指出,賴清德政府擔憂以食安為名的社會抗議風潮,因此在與美國談判時是如履薄冰。
2020年,台灣因為放寬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立法院曾發生了肢體沖突混戰場面,豬內髒和拳頭齊飛。
台北的籌碼:半導體
有分析指出,美國在台美談判中的目標不僅限於縮減貿易赤字,更涉及廣泛的利益交換與政策調整。
譬如,邱達生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美國特別關注台灣對農產品進口的限制,例如瘦肉精肉制品的進口標准,視其為非關稅貿易壁壘的象征。此外,美國希望台灣進壹步開放服務業與政府采購市場,並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制度性議題上與美國標准接軌。
他補充說,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以關稅為杠杆,試圖推動台灣在供應鏈“去中國化”及美國再工業化政策中的配合,例如鼓勵更多台企赴美投資,減少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例如,台灣近年對美投資規模擴大,涵蓋電子、資訊通信、石化及天然氣等產業,這些舉措回應了美國的經濟需求。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稱,未來拾年,台灣可能從美國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商品,特別是能源相關產品,這進壹步增強了台灣的談判地位。
然而,台灣在談判中的顯著優勢與籌碼何在?專家壹致認為,核心在於台灣在高端半導體制造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邱達生向BBC中文強調,目前僅有台積電公司(TSMC)能在美國本土量產肆納米(奈米)芯片,這對美國實現高科技制造回流至關重要。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不僅創造就業,更強化了美台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合作,成為台灣爭取關稅豁免的強大籌碼。
然而,川普的“美國優先”理念也使其對台灣的經濟成就抱持警惕。川普曾公開批評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搶奪美國市場份額”,並認為台灣在國防支出上不足,暗示其過度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是在安全上“搭便車”。
這種言論反映出川普可能將台灣視為潛在對手的心態,尤其在美國重建國內制造業的背景下。“台灣的成功在某些美國保守派眼中,意味著分走了原本屬於美國的制造業就業與附加價值,”邱達生解釋稱。
台灣經濟研究院錢思敏向BBC中文強調,經過與台積電及輝達(Nvidia)的互動,川普應能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對“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推動作用,台灣是美方需要拉攏的對象。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雖是美商英特爾的競爭者,但也是代工輝達、超微(AMD)、蘋果等產品的關鍵伙伴。
錢思敏因此表示,對川普而言,“很難以單壹‘敵友’詞匯定義台灣。”
4月時,川普已將半導體、藥品等產品列為關稅豁免項目,並依據“232條款”啟動對“半導體及其下游產品”的調查。若10月底調查結果傾向加稅,半導體可能面臨25%或更高關稅。
但錢思敏認為,川普關切台積電新廠投產、擴廠計劃及供應鏈赴美進展,而台積電在這方面已有所進展。此外,台灣宣布擴大對美采購以縮減貿易逆差,符合白宮期待。更重要的是,台灣總統賴清德表明不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而是持續談判,這使美國無法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提高半導體關稅,有助維持半導體的豁免地位。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也觀察到,為應對不確定性,賴清德政府正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為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台灣目前還特別聚焦對台友好的歐洲國家。他又說:“但若美國提出的關稅過高,可能在台灣引發反美情緒,影響民進黨在立委補選,並使美台關系更趨復雜。”
專家稱,川普應能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再次偉大”的推動作用,台灣是需拉攏的對象。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雖是美商英特爾的競爭者,但也是代工輝達、超微(AMD)、蘋果等產品的關鍵伙伴。
不過,美國的政策也會面臨市場的挑戰。錢思敏對BBC中文分析,若美國最終於8月1日確定的關稅稅率未來叁年無法調整,全球供應鏈將迎來新壹波布局與轉移,具體取決於各國產品的相對稅率與制造條件。對美國而言,基礎稅率上調將難免推高物價通脹,進壹步壓縮市場消費力道。
無論如何,美台關稅談判的緩慢進展反映了雙方在戰略合作與經濟競爭之間的復雜博弈。川普對台灣的看法介於“最佳盟友”與“經濟競爭者”之間,這種“亦敵亦友”的定位使談判充滿挑戰,但也為台灣提供了發揮優勢的機會。
憑藉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影響力及對美投資的承諾,台灣在談判中握有顯著籌碼。然而,台灣對農產品開放的民意阻力及美國對市場准入的強硬要求,仍是美台談判的難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