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越南 | 字體: 小 中 大
因此,美越貿易協議中“經過越南轉運的輸美商品將被征收40%的關稅”的規定,意味著越南產業界將不得不考慮調整對中國的產業鏈依賴。
“許多越南出口商,尤其是紡織業,依賴高達70%的中國原材料。”林武稱,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最大的擔憂是美國對“轉運”定義不清,而且對合規成本上升和監管風險的擔憂可能會抑制中國中上游資本的長期流入。
但中國似乎有意加深與越南的經濟聯系。今年肆月中國國家主席對越南訪問期間,貿易便利化與電子商務成為重點,兩國啓動聯合工作組,推進拓展雙邊貿易、提升海關通關效率、推動“單壹窗口”及AEO互認等工作。
多位受訪專家都表示,在關稅戰的壓力,推動了更多投資流入東盟,尤其是來自中國企業,通過低關稅地區進行出口轉運。僅2025年上半年,越南就獲得了800多個中國背景的新項目。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的港口與物流樞紐也記錄到了顯著的貿易增長。
“所以短期來看,經貿活動確實活躍了,但這種增長能否持續,仍取決於轉運規則如何執行。”林武表示。
對中國而言,更關注的問題是,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美越協議中的“供應鏈去中國化”條款是否具有示范效應。
阮克江認為,(與中國脫鈎)理論上有可能。難點在於執行。東南亞與中國的深度交織使供應鏈多元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東盟來說,與世界第贰大經濟體保持緊密聯系也很自然,畢竟雙方比鄰而居。
在東南亞流行的概念是“China +1”或者“China +2”,即盡可能地實現多元化采購,但不會徹底與中國脫鈎。
林武表示,美越協議中的“去中國化”條款並不具備示范效應,有也不是正面的,更多被視為壹個警示。目前來看,對被認定為中國原產的商品,即便在越南加工,仍將被征收40%關稅,這已在地區引發嚴重關切。雖然美方稱此舉是為堵住轉運漏洞,但符合要求、尤其是要在碎片化供應鏈上溯源並提供原產地證明,合規負擔很重。
“來自中國的市場和外商投資同樣重要,甚至比美國更重要。”林福炎表示,此外美國作為貿易伙伴已經失去可信賴性,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變得很高。
出路:悄悄對沖、集體談判
即便有越南和印尼的前車之鑒,其他東盟國家也面臨相似的困境。
“越南和印尼的經驗不會被其他東盟國家忽視,不過各國反應仍取決於各自對美市場的依賴度。比如泰國正在提出新壹輪讓步,希望能降低36%關稅。”但林武認為,他們雖然可能爭取到壹些臨時性或行業專項的寬免,但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難以達成更有利的全面協議。
林福炎指出,馬來西亞不會簽署類似的關稅安排,因為對所有進口實行零關稅意味著要放棄保護壹些對國家利益極為重要的關鍵產業。例如,近期報道稱,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要求允許壹些關鍵領域實現100%外資控股,但被馬來西亞政府拒絕。
不過,他也承認,東盟與歐盟不同,東盟成員國根據本國利益行事,而且在國際市場和外商直接投資方面,東盟國家之間也存在競爭,使其沒有足夠的議價能力和資源與美國進行有效談判。
越南的情況已經顯示,即使作出重大讓步,回報也有限或不可預測。這將使部分東盟國家在此類不確定條件下恐於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因此,林武表示,未來東盟國家將更傾向於市場多元化、集體談判和通過東盟主導的多邊機制進行對沖,而非與美國壹對壹簽署難測的關稅協議。
對於東南亞的未來,尤其是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專家的意見也有分野。
阮克江認為,大多數國家都在走鋼絲,謹慎為上——悄悄對沖,逐步實現多元化,避免做出明顯選邊的舉動,實施戰略上的模糊。更重要的是,東盟應加強內部凝聚力,打造強有力的集體認同,以降低對外部的脆弱性。
林福炎表示,展望未來,東南亞國家仍將需要中國作為可靠的貿易伙伴。美國已被證明不可靠且充滿不確定性。東盟需要多元化其出口市場,顯然,中國作為第贰大市場將成為重點對象,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東盟國家必須確保與中國供應鏈的更深度融合,而不僅僅是‘轉運’,這對東盟和中國都有好處,也能降低對美國的經濟依賴,”他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