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真格基金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每天都會刷到 40 多家初創公司。現在,每個人都在試圖應對信息泛濫的局面。
但我不認為這種混亂會壹直持續下去。我們目前的狀態太不穩定了,所以以現在的標准來判斷未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至於人們還想不想工作,答案很簡單:看你是誰。如果你不想工作,那也沒什麼可說的。你可以離開,我也不會花時間去幫你想明白這個問題。
我只基於壹個假設來運營團隊:那些願意工作的人,不管是為了生計、自我表達,還是尋找意義,他們自然會留下來。
我們這壹生,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工作。如果工作沒意義,生活會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想工作,那你要麼會變窮,要麼就成了社會和父母的負擔。這也是所謂的覺醒。你得醒壹醒,開始長大。
人類的本性就是競爭。我們從生物本能上就需要去爭取資源、延續後代。你想開快車、坐商務艙、不想排隊。這些東西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得靠自己的努力去換。我在意的是工作的意義。
叁、克隆時間歸零,AI 泡沫要破裂了嗎?
Harry Stebbings:這也是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之壹:我可以承認自己在哪些方面經驗不足,而你有 30 年的積累。所以我想請教你,你說現在的 AI 創業潮像是當年的互聯網泡沫。那你在當下看到的哪些跡象,讓你判斷這就是個泡沫?
Micha Kaufman:我剛才提到,我每天都能刷到肆拾多家新創業公司。這個市場根本裝不下這麼多玩家。事實上,這波泡沫早在 8~10 年前就開始了。
很多公司在搶同壹批客戶,做的也都是差不多的功能。這其實就是供過於求。壹個市場能容納的公司數量是有限的。
市場出清會以不同的方式發生。有時是壹批公司直接倒下,有時是幾家整合。但在很多垂直領域,比如網絡安全,最後能留下來的,通常只有壹兩家。贏家拿走壹切,其他人什麼都拿不到。
現在的環境完全變了。我最近壹直在想壹個概念,叫“克隆時間”:如果你做出壹個不錯的產品,別人復制你需要多久?
25 年前,這個周期大概是壹年,還得看你做的有多復雜。我們 15 年前做 Fiverr 時,有人要抄我們,可能也得花 6~9 個月。但今天,有了 AI,這個時間縮短到了拾天,甚至更短。對壹些簡單項目來說,門檻幾乎為零。
每天都有無數新產品被造出來,但它們大多沒有差異,也沒有真正創造增量價值,基本上都是重復已有的東西。
還有壹個現象,不好量化,但挺值得聊的,就是產品的“廣度”。以前你要做壹個完整的產品,就像在爬珠穆朗瑪峰,要花很長時間准備,壹步步往上走,好不容易登頂後才發現,還有拾座山等著你。
但現在,AI 就像是給你裝了電梯,不論你是用 Lovable 還是別的工具,都能壹下子把你送到離山頂 300 英尺的地方。你可能輕輕松松就做出了壹個還不錯的小產品,甚至站上了山頂。但真正的挑戰,其實從地面才開始。你要怎麼推廣?怎麼拉用戶?怎麼形成護城河?
我姐姐也做了個 App,挺好。但這就是 AI 時代的真實寫照:人人都能做點什麼,但這些東西的價值可能接近於零。
Harry Stebbings:我想追問壹下你說的“克隆時間”。像 Fiverr 這種平台,真正的價值不在前端長什麼樣、支付系統怎麼做,而在於品牌、分銷渠道、和服務方之間的信任。這些東西才是別人最難復制的部分。那在你看來,復制的速度還重要嗎?
Micha Kaufman:你說得沒錯,但這裡面還有個 but。我們在 Fiverr 成立不到九個月的時候,市面上就已經冒出大概 30 家模仿者。幾年後,這個數字變成幾千家。
當時我們團隊內部爭論很激烈。壹派說要主動出擊,搞定所有抄襲者。他們覺得這樣不公平,別人怎麼能直接拿走我們的創意和努力。
但我更傾向另壹種看法:我們其實有兩個核心優勢。
第壹,我們是最早壹批做這件事的人,而且跑得夠快。我壹直覺得,創業就是壹場賽跑。你跑步的時候只能盯著壹個方向:要麼向前沖,要麼回頭看。但如果你邊跑邊回頭,就會慢下來,甚至摔倒。所以你必須始終盯著終點,不斷加速。
第贰,我們真正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麼問題。別人可能復制了表面,但他們不知道我們在幹嘛。我們有你說的那些“魔法”:產品、渠道、品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九個月的先發時間,而那九個月裡,我們在播種。播種品牌,播種影響力,搭社區,這些事情復制不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