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真格基金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兩件關鍵東西缺失了:監管和貴的技術。這裡的“貴”不是指幾拾塊或幾百塊能買到的技術,而是那種真正昂貴的、高壁壘的基礎能力,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承擔得起。這些技術才會真正拉開差距,也是市場完成自我清理的另壹條路徑。
六、版權已死,我們還為何創作?
Harry Stebbings:你覺得當下最有趣的問題是什麼?
Micha Kaufman:很多,比如我們是否已經接受了“真實已死”?我們是否還能分辨人類與非人類的差別?但還有壹個更宏大的問題:在這個被技術重塑的世界裡,人類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我的觀點是,你、我、包括所有人類,過去壹直把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如果這是前提,那壹切就該圍繞我們運轉。但我們能接受自己失去這個中心位嗎?
AI 正在吞噬整個世界。它會持續進化到壹個階段,不再需要人類監管或幹預。盡管它是基於人類創造的內容訓練出來的,但它未必在乎我們。它學習我們創造的壹切,把它們混合,然後生成新東西,不告訴你是誰的,也不承認是誰的。
比如現在有人用 Harry 的內容做播客,聽上去還不錯,但說白了,它只是生成了點東西。讓我真正擔憂的是,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那人類繼續創作、繼續分享的動力會從哪來?如果壹切都被吞掉、混掉、抹去來源,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做內容?
作為人類,我們需要反饋。我們希望自己的創作被看見、有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有人願意開源代碼,為什麼我們會主動分享。因為別人的進步也建立在我們的努力之上。但如果最終什麼都沒有留下,創作還有什麼意義?
Harry Stebbings:但現在不少 AI 生成的內容,比如短視頻,質量也不差。為什麼你覺得它們沒有價值?
Micha Kaufman:問題不在內容,而在創作者。當優質內容被 AI 拿去訓練,而創作者得不到任何署名、反饋或收益,這場游戲就變味了。版權已經死了,在壹夜之間。
Harry Stebbings:怎麼理解版權已經死了?畢竟現在音視頻內容還是有很多。
Micha Kaufman:從人類歷史來看,智人大約 30 萬年前出現,進步長期是線性的。直到古騰堡發明了印刷術,它讓知識得以廣泛傳播。人變得有知識、有表達,也因此開始創作。印刷術讓作品能被復制、被流通,從而啟發更多人。
1710 年,英國頒布《安妮法案》,這是現代版權制度的起點。它的出發點很簡單:如果你想鼓勵人們創作、分享,就要給他們兩種權利:第壹,署名權,你的名字該出現在作品上;第贰,變現權,你能通過作品賺錢。
這套機制維持了 500 年,支撐了整個現代媒體產業與互聯網生態的發展。
但現在,AI 跳過了這壹層。它既不引用來源,也不給署名,直接把內容吞掉、揉碎、重組。版權在實質意義上已經死了。
如果原創者得不到承認,也沒有激勵,他們還會創作嗎?還會公開分享嗎?我不知道這會不會真的發生,但我必須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這不是以 Fiverr CEO 的身份,而是作為壹個普通人、壹個父親。
過去 500 年,我們靠著創作與分享才讓生活變得更好。我不希望這條路就此中斷。人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像我們現在做播客,把內容交給 AI 用,是你自己決定的,這是選擇。但如果有壹天我們不再為人類生產內容,而是為機器,那我們就真的失去了中心。
Harry Stebbings:你對 AI 的看法非常坦率、直白,幾乎毫無保留。作為 Fiverr 的 CEO,你覺得自己有義務在這個問題上發聲嗎?我知道很多上市公司 CEO 都在 AI 的使用上面臨不小的壓力。
Micha Kaufman:我不覺得那是壓力,更像是壹種責任。歷史上,曾經的巨頭公司如今遍地屍骸,沒能活下來,大多是因為扛不過技術浪潮。
過去壹輪技術周期可能還能撐個 7~8 年,現在呢?浪和浪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你得看清下壹波浪在哪裡,才能踩對節奏。
作為 CEO,你的任務就是在每次技術變革裡找機會,再談下壹步。但大多數公司做不到,哪怕是已經很成功的公司。很多連第壹波浪都還沒抓穩,就被卷走了。
Harry Stebbings:那你在准備下壹波浪潮的時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Micha Kaufman:有人問過我,現在做 CEO 是什麼感覺?我說,就像你在暴風雨裡當船長,然後有人問你:“你當船長感覺怎麼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