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歷史其實挺有趣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以前的石敬瑭,和現在的石敬瑭,區別很大,但又不太大。
以前他治理河東的時候,非常勤政,凡事親力親為,還專門辦過幾個比較典型的案子。
有壹回,有壹個民婦和壹個士兵發生爭執,倆人鬧到了官府,石敬瑭親自斷案。
案情是這樣的,民婦是壹個農民,在家門口曬谷子,結果她曬的這些谷子,全都被士兵的馬給吃掉了,民婦要求士兵賠償她的損失,所以就鬧到了官府來。
士兵呢,自然說冤枉,說自己的戰馬啊,自己看管的好好的,絕對沒有吃民婦的谷子。
她說她有理,他說他有理,這古代也沒有監控,這種案子其實到這壹步,就很難偵破了,不過石敬瑭還是有辦法的,他要求將這匹涉案的馬匹當場宰殺,看壹看馬的腸子裡到底有沒有谷子。
如果有,那就是士兵在撒謊,就將士兵處死,如果沒有,那就是民婦在誣陷,就將民婦處死。
事情的後續是,馬的腸子裡沒有谷子,壹粒都沒有,石敬瑭認定是民婦誣告,於是將民婦處死。
事實上,就這麼將民婦處死,其實是有些過重了,但這並不是說石敬瑭手太黑,而是伍代時期的法律就是這麼壹個特點,那就是立法很重,處罰更重,作為割據壹方的統治者,亂世他必須用重典,用了重典,以儆效尤之後,果然河東境內像民婦這種無端滋事的情況少了很多。
還有壹樁案子,是這樣的。
有壹個人,我們叫張叁,還有壹個人,我們叫張肆,張叁和張肆是兄弟,張叁是哥哥,張肆是弟弟。
弟弟要把壹塊土地賣給哥哥,這親兄弟還明算賬呢,哥哥給不上好價錢,弟弟就不賣給哥哥了,要賣給別人,賣給誰呢?賣給壹個叫做王六的人。
但是,弟弟和哥哥其實已經把合同給簽了,這個時候這塊土地,屬於履行階段,弟弟不太好往出賣,王六也擔心自己把這地買過來之後,手握合同的哥哥會來鬧,弟弟呢,他著急賣,於是就希望哥哥可以把合同拿出來,做個轉讓,哥哥說那肯定不行,這塊地我是志在必得,弟弟和哥哥這就有了矛盾,又鬧到了官府,還是石敬瑭來處理。
(河東制霸 石敬瑭)
石敬瑭說,兄弟之間本該感情和睦,不應該有此不義之事,可現在出了這種事兒,那就是我這個父母官的責任,是我教化民眾不到位,同時石敬瑭認為,這件事情,或許弟弟也有道理,哥哥也有道理,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哥哥身上,因為古人講究謙讓嘛,大家下意識就會覺得哥哥應該讓著弟弟,所以石敬瑭的處理辦法是,重打哥哥壹頓,然後把土地賣給王六。
稗官野史中有很多關於石敬瑭處理民生啊,斷案判罰之類的記載,這裡就不壹壹贅述了。
通過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發現,石敬瑭和那些在亂世中只會殺人,只會搶資源,搶土地的軍閥還是不壹樣的,有本質上的區別,他有處理政務的能力,還有基本的邏輯思維,甚至是非黑白,他都能分得清,至於他割地事契丹人,只能說他人品不行,是他自己的個人選擇。
皇帝是當上了,但是這個皇帝,當的並不舒服。
(後晉初立)
後唐滅亡,後晉建立,這新得天下,必然是政權不穩,人心浮動,地方上的藩鎮,節度使,他們表面歸順,但內心怎麼想的,那就沒人知道了,這幫人是擁兵自重,叛亂和沖突時有發生。
還有就是民生問題,自從後唐莊宗死了之後,這天下就沒消停過,後唐內斗不休,然後是石敬瑭叛亂,壹打仗,社會崩潰,生產停滯,民生凋敝,別說老百姓沒錢了,就是朝廷的府庫裡,那也是幹幹淨淨。
最後就是來自於外界的壓力,契丹人的確扶持了石敬瑭,暫時也不打算對後晉造成什麼威脅,但是,契丹欲壑難填,貪欲太大,得了燕雲拾六州還不算,他們是變本加厲的向後晉索要各種財物資源,你不給,不給就給你上壓力。
面對這些問題,石敬瑭找來心腹大臣桑維翰,倆人壹頓研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對於藩鎮,你比如說後梁,後唐,基本是不服就打,你不聽話,那就打到你聽話,後晉就不同,石敬瑭主張懷柔,他放下了過去的恩怨,推心置腹,用最大的誠意來換取他們的歸順和支持。
您想壹下,梁唐兩朝武力削藩,有壹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會造成嚴重的內亂和內耗,壹下子內部也不穩定了,後晉在這個問題上就有點清風化雨的感覺,輕描淡寫的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在積極安撫藩鎮的同時,石敬瑭也沒有放松軍事上的准備,他訓練士卒,修繕城防,打造武器,追求自身力量的加強,當然這也是最根本的,因為說來說去,壹切都要靠硬實力說話。
在民生方面,石敬瑭大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耕種和蠶桑兩項,目的是為了恢復國家經濟,充實國庫,因為只有農業恢復了,後晉這個政權才能實現穩定的稅收和糧食儲備。
農業發展了,商業自然也不能不發展,石敬瑭促進商業交流,鼓勵貿易活動,寄希望通過商業來增加財政收入。
而對於契丹,石敬瑭則采用拾分謙卑的外交辭令和贈送豐厚財物的方式,盡力滿足對方的要求,以維持和平,盡管這種和平只是表面上的。
做皇帝真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啊,石敬瑭時常發出這樣的感歎,在圖謀造反,和李從珂兵戎相見的時候,他壹直以為做皇帝是壹件美差,代表了榮華富貴,代表了金題玉躞,象箸玉杯,日後就是乘堅策肥,至尊天下,說白了就是倆字,享受。
但是現在看來,享受是小,遭罪是大。
所謂享受,是虛幻的表象或遙遠的未來,巨大的壓力,無盡的麻煩,屈辱的妥協,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才是他登基後每日必須面對的現實。
到這壹刻石敬瑭才明白,至尊的地位給他帶來的不是至極的享受,而是至重的責任,至深的危機和至大的屈辱。
(契丹壁畫)
尤其是在石敬瑭這種靠外力和背叛上位的特殊情況下,這罪你就遭吧,壹遭壹個不吱聲。
不知道石敬瑭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是他真的就對契丹人害怕到了極點,縱觀他的壹整個帝王生涯,他對契丹可以說是屏氣膝行,承顏候色,說百依百順,絕不為過。
每次石敬瑭給契丹寫信,他都用表書,您想想壹個皇帝,他用表書,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強調自己是臣子的身份,他在書信中稱呼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則稱呼自己為兒皇帝,平時契丹的使者到中原來,石敬瑭都下拜領受詔敕。
當時契丹和後晉約定,後晉每年向契丹輸送布帛叁拾萬,但是石敬瑭覺得不夠,啊,遠遠不夠,所以他逢年過節,有事沒事就大車小輛的往契丹拉東西,給契丹送禮,您說送禮送到什麼程度?從開封到遼上京的道路上,馬車絡繹不絕,蹄踵相銜,壹問,全都是石敬瑭派到契丹去送禮的。
想當年,石敬瑭在軍中也是壹員虎將,有萬夫不當之勇,多次深入險地,殺出重圍,打仗的時候他經常做先鋒,有壹回李嗣源被梁軍包圍,是石敬瑭挺身向前,持劍辟道,廝殺出壹條血路,《舊伍代史》裡說“敵人望之,無敢襲者”,你說說當年他得猛到什麼程度?
昔年,馬嘶鳴是戰鼓,傷口血是勳章,傲骨撐起如山甲胄,脊梁從未為任何人彎曲,但是現在,滄海橫流,人間變化的同時,石敬瑭也變了。
昔年長劍挑落賊將,今日玉階前只有塵埃,就好比虎嘯山林終成困獸哀鳴,這不僅是石敬瑭的個人悲劇,更是武夫政權宿命的血鑒。
當石敬瑭甘願鑽進權力的牢籠,他曾經的利爪,就成了他向馴獸師獻媚的玩物。
是什麼改變了石敬瑭呢?是什麼讓他改變道德,喪盡尊嚴?
看來追逐帝業之心,也是歷史給人的魔咒。
所以,盡管他對內招撫優容藩鎮,但是大部分藩鎮都不太服他,都試圖反抗他,這不僅僅是藩鎮對石敬瑭個人的厭惡,更是對他事契丹如父而感覺到屈辱。
(孤城抗敵 吳巒)
在這裡,要提到壹個叫做吳巒的人。
吳巒,字寶川,鄆州盧縣人,後唐末期,任職山西大同節度使沙彥珣的節度判官,石敬瑭造反的時候,引契丹人南下,契丹人路過大同,沙彥珣壹個沒注意,竟然被契丹人給擄走了。
大同,也就是當時的雲州。
沙彥珣是雲州節度使,他是當地的最高領導,這壹下子領導被捉走了,雲州無主,而吳巒在雲州工作多年,人比較有名望,工作能力也有,因此被城中軍民推舉,讓吳巒暫時主持雲州事宜。
契丹南下的時候,大部分的州郡,基本上都是觀望狀態,後唐贏了,那就接著和後唐混,後唐要是輸了,那也只能是轉投石敬瑭,但吳巒的選擇是,關閉城門,拒守契丹,他不要做賣主求榮的叛徒,而要以微薄之力,和自己心中的信念共存亡...
可歎呐,開封城中的石敬瑭以為找到了亂世的生存之道,卻不知這條路的盡頭,是永恒的屈辱與歷史的審判。
吳巒的光芒或許微弱,卻足以刺痛後世的眼睛,讓我們不斷追問——在權力的天平上,尊嚴的重量,究竟幾何?
至於這個小人物的故事,那將會是我們下壹篇文章的內容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