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来源: ETtoday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近期由中国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旨在通过14项具体任务来促进家政服务业的提质扩容,并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政策的实施及其潜在效果却面临多重挑战。
此外,2024年发改委与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强调了深化供需对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念,并提出促进家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该文件还特别提到鼓励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家政行业,为家政服务业注入新的活力。
讽刺的是,许多中国短影音经常会出现“霸道总裁爱上保姆”、“俏千金穿越”这样的狗血剧情,令人捧腹。 这一情景不仅低俗,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实,对于名流企业家还是寻求向上流动的年轻人,似乎能抢占更多机会,不仅赌王、双汇、娃哈哈等知名企业的领头人物选择了保姆作为小三,这是严重扭曲价值观。
希望还是幻影? 中国青年失业新现实与官方新招
中国青年失业问题严峻,尤其是毕业季的大量毕业生、职场内卷严重。 最新的六月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维持在5.0%水平,其中16-24岁非在校生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4.5%。 面对这样的压力,大陆当局旧瓶装新酒,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让家政成为毕业生的新“出口”。
这一现象在中国网民中也激起了广泛热议。 许多人讽刺大学生终于有了新赛道,更有网友感叹文凭快速贬值,大学生纷纷转行做保姆。 这种社会现象,不仅揭示了学历市场价值的下滑,也凸显了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遭遇的困境,就连官方也不得不借助家政这个原本被视为低门槛行业,来消化就业压力。
政策目标的模糊与执行困境
乡村振兴喊了多年,政策失误下造成中国农民困境,政策中强调的“提质扩容”依然缺乏具体量化指标。 例如到底什么才算“质”的提升? 服务标准还是从业人员收入? 这些核心问题未给出明确答案,使政策执行面临障碍。 对于乡村振兴的论述也较为笼统,对家政业如何带动乡村经济成长缺乏直接相关性。
在执行层面,家政行业规范化不足、标准不一。 即便2024年文件试图推动家政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现实是收入萎缩,人民不敢消费,更让市场需求难以释放,提升多少专业技能都难以转化成稳定就业。
吸纳多元群体与阶层流动的隐忧
进一步来说,政策也强调要鼓励退役军人及特殊群体加入家政行业。 理论上,这能为行业注入新血,暂时缓解部分就业压力,但实际上,退役军人或大学生等不同背景从业者能否适应家政行业,仍是一个挑战。 专业技能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且不少退役共军对“当保姆”的心理落差依然无法接受。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流叙事总将家政行业描绘成“时来运转”“灰姑娘翻身”的舞台,这不仅体现在短影音的“霸道总裁爱上保姆”套路里,也可见于现实名流家庭聘请保姆的现象,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这背后是阶层流动的幻象还是真实? 当拥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进入家政行业,意味着中国人才红利正加速耗损,而外卖骑手低价抢单与做饭保姆形成职业互卷,更是一种弱弱相残的悲剧。
中国青年失业问题严重,中共家政政策能救失业潮吗? 图:翻摄自微博(资料照)
家庭结构、社会公平与未来挑战
家政兴农行动无疑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女性的吸纳。 长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农村劳动力外流、家庭关爱功能弱化,尤其对留守儿童与老人造成新压力。 大量大学生、退役军人、新市民和农村女性流向这一行业,会否进一步固化职业天花板、造成隐形的社会分层,也是这类政策最大的隐忧。
众所周知,《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从政策目标到执行细节,再到吸纳群体与行业结构,方方面面都透露着现实的复杂与不确定。 配合近年官方大力推进大学生、退伍军人加入家政行业,进一步引爆网民关于文凭贬值和新赛道的群体焦虑。 这条新赛道沦为社会焦虑的出口,才是政策制定者真正应该深思的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d3efa3000000001000be66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