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明晰野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橫店 | 字體: 小 中 大
互聯網大廠全都開始買股短劇了?
最近,騰訊、京東、小米、百度、小紅書等知名大廠都在瞄准做壹件事:短劇。
騰訊悄然上線壹款名為“短劇”的微信小程序,主打全網口碑好劇免費看;京東集團掛出百萬年薪,高調招募短劇運營人才;小米旗下Redmi品牌宣布其首部精品短劇《時空合伙人》定檔,品牌總經理王騰不僅在劇中特別出演,還親自出現在預熱海報中。
信息流起家的平台同樣不甘示弱。百度上線首個免費短劇APP“好看免費短劇”,對標抖音的紅果免費短劇APP,還撤掉了短劇在播放過程中的插播廣告;小紅書聯合知名電影節服務平台FIRST發起“紅鏡短劇計劃”,進壹步發掘短劇人才。
頭部大廠的壹連串動作給本就熱鬧的短劇江湖再添壹把火,讓業內外人士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短劇行業正迎來新的變革。
與短劇熱火朝天的狀態不同,本該在暑期檔的助力下熱鬧起來的影視綜卻略顯萎靡。
《以法之名》在萬眾期待下陷入爛尾爭議、《醬園弄》這樣有著豪華陣容的大制作上映25天票房僅3.74億元,甚至暑期檔拾幾部影片只有《長安的荔枝》票房有望突破10億,數據慘淡到令人扼腕。
傳統文娛形式持續低迷、生產規模不斷收縮已成定局,在電影、大劇熱綜進入創新瓶頸後,對口人才的積極性曾在壹段時間內得不到有效反饋,大量人才出走轉型、在文娛行業尋找全新發展增量。
有趣的是,這壹看似無奈的選擇卻成為短劇、團播等新興行業異軍突起的核心驅動力,在全新的文娛業態中,從業者與行業完成了壹場精准的雙向奔赴。
01
影視綜光環漸褪,新業態蓬勃生長
步入“陣痛期”是當下電影市場不爭的事實。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425.02億元、同比下降22.7%,到了2025年,除了《哪吒2》引領的春節檔成績大放異彩外,清明、伍壹等重點檔期紛紛折戟,票房呈現疲軟趨勢。
而在電視劇領域,“集數向短”成為行業共識與生存必需。
今年2月起,優酷就曾傳出自制劇和定制劇刪到12集以內的傳聞,九派新聞報道愛奇藝與騰訊也有著相似的策略調整。從年初的《沙塵暴》到《在人間》,集數不超過20集的迷你劇在市場上的聲量逐步擴大,有力證明了行業轉向的大趨勢。
綜藝領域則呈現出依賴N代和同樣轉向輕量的趨勢。雲合數據顯示,2025Q1季播綜藝共上新60部(不含衍生、晚會),其中綜N代占比達47檔,且全網網絡綜藝有效播放量TOP20中,只有《壹路繁花》《團建不能停》兩部新綜藝。
與此同時,制作成本更低、體量更小、排播更靈活的輕量綜藝扎堆上線,優酷的《友間合租屋》、芒果TV的《姜姜好》,以及騰訊視頻的《導演請留步》等節目,均以較小的體量撬動了超出預期的市場熱度。
這種供需關系的調整背後,是傳統文娛“笨重”的生產鏈條與當下市場對“輕盈”需求的根本沖突——舊有生產模式導致作品生產呈現長周期、高成本、低容錯,與當下觀眾碎片化、互動化、新鮮感的需求脫節。
壹部傳統劇集的制作周期通常在14個月左右,如《藏海傳》等S+大制作自開拍至上線則耗時更久,這壹流程中市場受眾喜好不斷變更,投資回報的風險也隨之攀升。電影的制作流程更需精細修整,投資規模超過3億元的《醬園弄》制作周期就長達柒年。
制作時長漫長,傳統制作流程的“剛性成本”也幾乎沒有彈性空間,傳統影視的演員陣容、服化道預算壹旦敲定,就算風格過時,出於預算等原因只能硬著頭皮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