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来源: 一点资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洋姜,又名鬼子姜,“入侵”欧洲后泛滥成灾,即便欧盟每年咬咬牙,拨款超10亿欧元治理也无济于事。
洋姜的出现让欧洲痛苦不堪,但在中国,野外洋姜早已濒临绝种,我们表示:“根本不够吃!”
同样是外来入侵物种,为什么洋姜在欧洲和中国的遭遇,却有天差地别?
洋姜的学名叫“菊芋”,是菊科向日葵属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3米,老家在北美洲,对土壤要求很低,除了酸性土壤,沼泽和盐碱地之外,其他土壤都能生长,在路边、田野间或者废墟旁都能看到洋姜的身影。
17世纪,欧洲将洋姜作为观赏性植物引入,但随后却一发不可收拾,洋姜很快在欧洲泛滥成灾。
为什么会这样?
洋姜对土质不挑剔,并且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强大的生存能力,注定了其拥有“泛滥”的基础。
一株洋姜的根系蔓延面积高达500平方米,单株块茎能分裂50个以上,种子还能通过风雨传播,轻松实现跨区域占领。
成年洋姜高度动辄超过2米,其硕大的身躯会遮挡阳光,并且洋姜还是密集型植物,这就导致有洋姜的地方,其他植物很难茁壮成长。
欧洲每年要花10亿以上欧元治理,因为不治理不行,除了本土植物多样性降低外,洋姜的根系甚至还会破坏地下管道,例如水管、电缆等,维修费用也是一笔巨大开支,或者破坏建筑地基。
但是,洋姜这玩意很无赖,地面部分被清除后,只要还残留着地下块茎,等来年一场春雨,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洋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