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IT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希望
國產GPU的生態突圍
然而,這又是國產GPU最好的時代。
AI已成國力之爭。《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預測,中國2025年的智能算力規模將達1037.3EFLOPS,增長43%。
同時,在復雜的全球地緣政治形勢下,盡管英偉達深耕CUDA生態系統數拾年,建立了護城河,但國產GPU面前有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IDC預測,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增至1587億美元,2028年有望達2227億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器占比將從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另壹方面,國產GPU產業也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除了華為、寒武紀和正在排隊IPO的“肆小龍”,“中國英偉達”的名單裡還有另壹個實力派——海光。
近日,海光信息宣布計劃收購中科曙光。根據7月9日發布的公告,雙方正積極推進交易工作,盡職調查仍在進行中。如果這筆交易最終完成,海光信息和曙光信息的整合將打造出壹個涵蓋芯片、服務器等完整產業鏈的強大企業集團。
財報數據顯示,曙光信息是海光信息的股東,這兩家企業是最初起步於中國科學院的商業化機構。這壹收購不僅能為海光信息提供技術和產品的互補,還能幫助其進壹步豐富國產計算生態鏈,形成“芯片+服務器”壹體化的競爭格局。
在壹些業內人士看來,早些年國產GPU的生態比較單壹,除了摩爾線程等少數最初以主打圖形渲染的游戲芯片起家的廠商外,大部分國產GPU初創企業在起步階段普遍選擇避開圖形渲染的“紅海”,轉而聚焦人工智能的訓練和推理專用芯片。華為昇騰系列正是這壹戰略的典型代表,舍棄圖形功能,專攻AI算力。
“前幾年,每個(國產AI芯片)品牌下面幾乎都是兩張卡,壹片負責訓練,壹片負責推理。”壹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市場格局在2024年底迎來劇變。英偉達高端產品供應受限擴大了市場缺口,與此同時,摩爾線程等早期玩家在圖形渲染領域的量產規模仍在爬坡。更關鍵的是,市場對“圖形渲染”等原生GPU能力的需求日益凸顯,單壹功能的AI芯片已難以滿足。
隨著英偉達芯片進壹步被“閹割”和禁售,國內芯片企業進入壹場“補位賽”。誰能填補英偉達“被閹割”的功能,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也促使了除華為、寒武紀、肆小龍之外更多的國產芯片生態應運而生,比如瀚博半導體,作為2018年底成立的新興企業,瀚博半導體將人工智能核心算力與圖形渲染、內容生成、AIGC相結合,提供全棧式的芯片解決方案,瞄准多個市場需求。
同時,其他頭部廠商的產品策略也在不斷擴展。以沐曦為例,從壹開始聚焦於數據中心市場的通用計算(GPGPU)到逐步拓展圖形渲染,沐曦已推出了叁大系列GPU產品:曦思N系列:專注於雲端應用的智算推理芯片;曦雲C系列:面向智算及通用計算的GPGPU芯片;曦彩G系列:專注於圖形渲染加速的解決方案,能夠同時服務於AI和游戲市場。
英偉達留下的“市場窟窿”正被快速填補。
另壹方面,國產GPU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離不開扎實的創新土壤。此次沖刺IPO的“肆小龍”中,有叁家將總部設在上海。這並非偶然。作為全國最早將人工智能與集成電路確立為戰略性先導產業的城市,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上海集聚了從硬件、軟件、GPU、算法、模型訓練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這是全國其他城市不具備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表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