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日本物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據日本共同社等外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18日在白宮舉辦的壹場儀式上表示,日語“大概是最難學的語言”。
報道稱,特朗普當天在儀式上介紹曾任美國駐日大使的參議員哈格蒂時,稱贊對方在自己訪日期間講了壹口流利的日語。
“我不會模仿……(因為)會引起很大的混亂。”特朗普開玩笑表示,自己覺得日語發音很難。
據報道介紹,哈格蒂在第壹屆特朗普政府中擔任美國駐日大使。
7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宮活動上,身邊站著的正是自己老友、前駐日大使哈加蒂。介紹這位“日語講得溜”的大使時,特朗普忽然認真地感歎了壹句:“日語恐怕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
說到興頭上,他還想現場模仿壹下日本人的發音,最後還是忍住了,“我要是學起來,這場面就熱鬧了,我可不敢。”大家哄堂大笑。
不只是美國總統這麼吐槽,7月2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主辦的由8個執政黨和在野黨黨首參加的討論會上,日本首相石破茂主動提到,日本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對外國人來說確實很復雜,有點“柒拐八繞”的意思。
他說,既然日本要接納更多外國人,那這些“非常麻煩”的日語和規矩,政府應該主動承擔培訓成本,讓合法的外國人能真正學會、適應。
從外國人的角度看日語難,理由其實挺多。首先,日語裡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叁套文字體系輪流登場,單是認字記字就夠折騰了。再加上日常用語裡夾雜了越來越多的外來語,很多都是直接用片假名音譯英文、法文。別說初學者,連壹些日本本地人,遇上“新造詞”也時常犯糊塗。現代日語的詞匯裡,各種外來詞混雜,有些年輕人講話都變成了“混合口味”,讓年長的人壹頭霧水。
不過,如果換成中國人的視角,日語難不難,這個答案其實也有點微妙。首先,中國人學日語,有天然優勢——大量漢字相通,很多詞匯壹看就懂。讀新聞、看公告,起碼能猜出大致意思。但真要開口說、寫文章,問題就多了。日語的語序、助詞、動詞變化,和中文完全兩碼事。壹句話裡的主謂賓順序能反過來,語尾壹個小助詞能讓意思天差地別。最讓人崩潰的是日語的“敬語”體系,復雜到連日本人都頭疼。
此外在日本,無論是公司職場、餐廳服務還是日常寒暄,敬語都是必修課。對長輩、上司、客戶說話,動詞要變,稱呼要換,表達要委婉,哪怕壹個助詞用錯,都可能讓對方覺得你不懂規矩。日本人自己也常常為敬語發愁,尤其年輕人剛進社會,寫郵件、打電話,每句話都要斟酌半天。對於外國人來說,背下單詞容易,真要用敬語得體,還要熟悉背後那些“看不見的規矩”,難度直線上升。
當然,語言的難易也和背後的文化氛圍分不開。日本社會重視群體和諧,人與人之間保持適度距離,很多話不說破,只能靠“讀空氣”來猜。這讓外國人尤其中國人初到日本時,經常覺得“你到底啥意思”。很多時候,日本人表面答應,心裡卻並不認同,話語之間藏著各種微妙。要真正融入,光會背單詞、背語法遠遠不夠,更要讀懂那套“氣氛型”的社會邏輯。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哈加蒂這樣的美國人,在日本能用流利日語和首相聊工作、和企業家喝酒,總會讓日本人感到佩服。因為那不僅僅是語言關,更是對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力的體現。
說到學外語,特朗普其實家裡也有自己的“經驗”。他的孫女阿拉貝拉壹家就全家壹起學中文。前幾年中國網絡上還瘋傳過阿拉貝拉用中文背唐詩的視頻,字正腔圓、毫不費勁,壹時成了中美友好的小小“民間使者”。阿拉貝拉的媽媽伊萬卡也曾公開說,孩子學中文“很有樂趣”,中文結構清晰、發音直接、表達高效,全家學起來進步很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