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國是直通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針對汽車行業價格戰與“內卷”,國家再度發力整治。
本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提出:要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壹致性監督檢查,督促重點車企切實履行支付賬期承諾。
國家層面連續發聲出手,汽車價格戰能否“踩住刹車”?
從“倡議引導”到“監管幹預”
近年來,汽車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於整個下游工業企業平均水平。
此前,工信部等相關部委及行業協會相繼出台政策、發布倡議,多家車企也表態不再參與惡性價格競爭。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指出,過去壹兩年,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多次呼吁車企避免惡性競爭,召開座談會倡導理性定價。此次國常會提出的叁項措施,進壹步從“倡議式引導”向“監管式幹預”。
具體來看,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可通過審計車企財務、調取采購成本與成交價等信息,及時發現低價傾銷等異常行為;強化產品生產壹致性檢查,能識別車企是否通過采購低質量零部件壓縮成本,保障車輛品質;監管賬期支付則可遏制部分車企無故延長供應商付款周期的做法,對資金鏈緊張企業形成有力約束。
車企“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
當下,盡管不少車企已深感價格戰帶來的壓力,卻仍難以擺脫“卷價格”。
2024年7月,寶馬中國率先施行“降量保價”政策,以應對價格戰導致的經銷商門店虧損。到了2024年10月份,寶馬終究沒能扛住終端庫存和銷量壓力,多地經銷商開始下調售價,曾經喊出的“穩價承諾”逐漸松動。即使是堅持“降量保價”的豪華品牌,最終在價格戰中也被迫讓步。
受到自身政策和市場策略影響,寶馬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承壓。2024年財報顯示,寶馬在華銷量同比大幅下滑13.4%,2025年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為31.79萬輛,同比下滑15.5%。
不少車企對抵制價格戰還停留在表面或口頭層面,缺乏實質性的行動。在他們看來,之所以難以真正停止價格競爭,背後確有難言的苦衷。
壹位不願透露品牌的汽車龍頭企業負責人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企業不可能公開宣布退出價格戰,也很難率先做出漲價舉措,否則極易被輿論認為是價格戰的發起者。然而,長期的低價競爭確實已經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造成了不小壓力,企業陷入了“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的兩難境地。
(資料圖)民眾在江蘇南京舉辦的壹場汽車展覽會上參觀。
壹位新勢力車企的負責人也表示,他們當然希望能夠提價銷售,但由於起步較晚、市場份額較小,不敢輕易帶頭漲價。只有在頭部企業率先漲價後,他們才有可能考慮跟進。否則,壹旦先行漲價,就會在價格上被消費者直接排除在外。“少賺壹點,總比車賣不出去強。”
汽車自媒體博主、擁有17年汽車工程研發經驗的項目負責人楊悅卿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價格戰是壹種典型的零和博弈,任何壹家企業都不可能單方面主動退出,更無法指望行業自發達成默契。
即便所有車企響應政策集體漲價,消費者的觀望情緒仍可能進壹步加劇。壹方面,市場經歷了長期的價格戰,用戶對低價預期已經根深蒂固;另壹方面,消費者普遍擔心“漲價之後又降價”,從而更加傾向於持幣待購,進壹步壓制終端銷量,導致企業陷入“漲價賣不動、降價沒利潤”的困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