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智谷趨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星巴克 | 字體: 小 中 大
星巴克,可能也要退出中國市場了。
最近有媒體爆出,星巴克正在肆處路演,為中國區業務尋找買家,並吸引了高瓴資本、凱雷投資等知名機構參與。
為什麼星巴克甘願放棄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答案可能是,實在卷不動了。
壹邊是蜜雪冰城4塊錢壹杯的檸檬水,壹邊是瑞幸、酷迪咖啡9塊9貼身肉搏,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價格戰裡,
均價30元的星巴克顯得格格不入。
2025年Q1,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4%,客流量減少7%。
壹貫堅持高端路線,不打價格戰的它,也在今年的6月松口降價,多款產品平均便宜了5塊錢。
但被這場低價內卷重創的,不僅是咖啡行業,僅今年上半年,廣汽、 奔馳、通用等合資車企,就陸續傳出倒閉、工廠關停、裁員的消息。
當本土企業能承受-20%毛利率,用虧損換市場,習慣賺取30%利潤的外資根本無從招架。
甚至醫藥領域也未能幸免。
去年第拾批集采,國內藥企們自殺式報價,阿司匹林叁分錢壹片,最後導致外國藥企全面退出,不在醫院裡賣了。
這種低價競爭,確實讓消費者嘗到了便宜的甜頭。
但長期下來,只會讓企業的利潤被不斷壓縮,最終質量難以保障。
前段時間,羅馬仕充電寶被民航局全面封殺,就是因為電芯換成了廉價的材料出現隱患。
再看看車企,打價格戰的這幾年裡,自主品牌的百輛車問題數,從135項飆升至207項,幾乎翻了壹倍。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遠比想象中重要——
它們撐起了全國22.5%的工業產值,28.3%的工業利潤,16%的稅收,38.7%的外貿,20.7%的研發投入,實際貢獻率在20%~34%,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作用更加顯著。
比如,上海7萬家外資企業,貢獻了1/4的GDP,1/3的稅收,1/2的工業產值,近2/3的外貿總額。
所以,壹旦外企撤離,帶走不只是投資,還有工廠、研發和供應鏈,這些能創造GDP、稅收和就業的產業生態。
像果鏈上的富士康壹來壹回,河南幾百萬人的生計立馬受到影響。
廣大的中西部省份本來都等著承接沿海壹部分產業轉移,結果沿海的產業已經被搶走了。
僅2019年到2024年5年間,外企的收縮,就向社會輸送了38萬名人才。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思考:
當“卷”成為唯壹的生存法則,我們卷走的,也許不僅是競爭對手,還有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