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商業弧光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波外賣大戰,帶來了兩個負面問題:其壹是帶來了浪費;其贰是實體餐飲裡的壹些小商家受到了消極影響。壹些以前主打堂食的小商家,曾經堂食和外賣比是3:1、4:1,結果現在堂食外賣比變為了1:7,這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這些原本靠堂食存活的實體商家,他們的裝修成本、租金成本是更高的,他們日常的毛利率是更低的(都相比於純粹外賣門店),當更多訂單變為了外賣單後,他們的盈利狀況遭遇沖擊。
客觀說,現在這些影響還只是苗頭,並沒有完全爆發,但如果這場外賣大戰持續下去,那麼可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很多商家本質上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參加這些平台活動的,但他們被洪流裹挾進來了。我來舉個例子,壹些商家表示,他們搞不清楚這些平台活動,結果被平台的壹些業務經理私自在後台開通並參加了諸如滿減類的活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商家”所受到的影響。大品牌在供應鏈方面有優勢、在數字化上也比較完備,人員協調方面也更有優勢,但小商家普遍在備貨方面會有明顯壓力。有小商家透露,他說因為周末的補貼大戰,他浪費了拾多斤的排骨。這種情況在以往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可以通過此前的情況去清晰規劃出每天的備貨。但是在補貼大戰之中,會出現臨時性、激增式需求,小商家是無法預判或者及時應對的。
在這波外賣大戰風波之中,小商家其實是很弱勢的群體,他們沒有發聲渠道,比如壹些小商家去發抖音、發小紅書,但很快聲音被淹沒了。
下半年如果外賣大戰還會持續,我覺得對於大品牌和小商家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大品牌雖然承壓,但整體情況可能還好。但小商戶尤其是獨立店、夫妻老婆店,他們是很無奈的,因為他們無能為力。我們不能被表面的數據繁榮迷惑,我們應該仔細看看、想想表面數據繁榮背後到底給商家帶來了什麼東西。
剛才我是從體量上,進行了分析。在這波外賣大戰之中,不同模式的門店、品牌所遇到的情況也是不同的。我覺得可以分為叁類:第壹類是對外賣依賴性不強的門店和品牌,以正餐為主。
對於這類品牌而言,他們本身就高度依賴堂食,外賣比例並不會很高。在這波外賣大戰風波中,這類品牌壹般都會有意識地控制外賣比例。比如有壹些品牌會嚴格把外賣比例控制在20%以內,因為他們很確信外賣訂單壹旦過高會深度影響線下生意,這是要命的。
第贰類是奶茶、咖啡這類。其實外賣大戰對他們而言可能帶來的增長成分更多壹些,當初京東砸補貼時,很多奶茶品牌已經出現了爆單。但要看到,訂單增量背後,你的產能承壓、浪費問題等等。但我覺得,整體上,對這些品牌而言,正面影響可能是大於負面影響的。
第叁類是諸如小吃、快餐這類。外賣大戰對他們的影響可能可能會比較大,尤其是快餐這種接近於“剛需消費”的類型。因為奶茶咖啡其實是有消費彈性的,消費者並不會每天都喝。如果這個快餐店,此前高度依賴堂食,那麼這波外賣大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你的堂食外賣占比被徹底改寫了。對於壹些高度依賴堂食的快餐(剛需型餐飲)而言,如果附近的消費者被旁邊外賣吸引了消費力,那麼你本身的客流是被深度影響的。
整體上看,我覺得過去兩個星期暴露出了壹些不合理的地方,整個行業都在觀察。後續還是希望平台去探索各方共贏的壹種補貼生態,這種共贏的補貼生態才是大家所需要的常態。
但我覺得,也不能過度妖魔化。消費習慣的變化並不會特別快,這波外賣大戰也並不會立刻引發餐飲圈倒閉潮。其實我們研究發現,餐飲行業每年都會有大約20%~30%的門店被淘汰掉,個別地方可能會達到40%以上。
從長遠看,市場其實也需要更多的玩家參與進來。淘寶的這波流量確實不能忽視,這種平台間競爭已經在逐漸打破已有格局。對行業而言,這可能是壹個正面作用,行業是需要良性競爭的。但短期內,各個平台之間的競爭方式,還是需要謹慎。比如0元購這種玩法,確實存在壹些問題需要改善。
“很多商家陷入壹個怪圈:增收不增利”
Chives,多個餐飲品牌投資者
我原來也是做互聯網電商的,現在是幾個餐飲項目的投資者。對於這波外賣大戰,其實我能夠理解互聯網公司這些人的操作邏輯。京東當初入局的時候,美團的反應已經很大了,但外界沒有預想到的是,阿裡跟進並下注更多後,這個市場上彈藥的投入量、聲勢的提振以及實際上訂單量的激增,遠遠超過了大家此前預判。
從結果看,平台方肯定是受益的。但對於商家而言,不壹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