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商業弧光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商家陷入壹個怪圈:增收不增利。就是它訂單量上升了、收入上升了,結果壹看利潤,可能和以前持平甚至下降了。這裡面的本質問題是,外賣單增量太多,以及活動力度太大了,商家在不停地賣東西,但同時要提供大量的折扣和補貼。
我所提及的是兩個問題。其壹是外賣訂單太多了,這影響了堂食和外賣的健康比例,正常來說,壹個餐飲門店的外賣占比要控制在壹個合理區間,過高的外賣訂單往往是不健康的。(純外賣店除外)但現在的情況是,平台通過大量補貼,造成用戶線上點單,甚至有壹些玩法直接把堂食轉變為了外賣,比如外賣自提這個模式。另壹個問題就是大量的活動和補貼,這擠壓了門店產能,也壓榨了門店的利潤空間。
這兩個問題,縈繞在餐飲圈頭上,從眼下局面看,它是沒有解決辦法的。
我直白壹點說,在互聯網平台面前,餐飲圈就像個生瓜蛋子壹樣,你沒有任何能力和辦法去與它博弈。因為你的顧客都握在平台手裡。
我最近遇到壹些門店,它們幹脆把外賣關了。因為它們發現,在目前的局面下,做壹單虧壹單,白幹活。
我需要再詳細講壹下外賣自提這個模式的危害:壹個餐飲產品,在設計之初是要建立在正常毛利率基礎上的,如果它是壹款外賣型產品,那麼它在設計時會包括了產品成本、平台服務費、配送費等等,這些費用和成本又有壹個合理的價格體系。但如果你直接把堂食類產品,以自提模式,變為“外賣”產品,這壹系列價格體系會坍塌掉,簡單來說,就是門店的毛利率會被壓縮。因為從大面上看,堂食類產品本身的毛利率應該是更高的。
還有壹個深層次的危機。我們可以把門店分為兩類,壹類是直營店,壹類是加盟連鎖店。如果是加盟連鎖店,它會存在壹個矛盾點:活動壹般是總公司統壹做,比如上不上外賣活動,這是總公司統壹規定的。但承擔成本的是門店。我說直白壹些,總公司是靠賣物料給門店生存的,這些活動可能還能讓總公司賣更多物料呢,但對於門店而言,這個成本壓力可能是陡增。
在這波外賣大戰中,真正最慘的還不是這些類型的門店。最慘的是個體商家、中小商家和夫妻店。他們很多人不會做外賣,是靠外賣代運營公司,而且他們的門店規模沒有優勢,沒有足夠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去應對激增的外賣訂單。
相比之下,大型連鎖品牌在這波外賣大戰中更容易嘗到甜頭,尤其是有超級成熟體系的連鎖巨頭。他們每個月原本就有固定的營銷推廣費用、還有專門的外賣運營團隊,他們的供應鏈又有很強的抗壓能力、應變能力,所以面對外賣大戰帶來的訂單激增,它們是可以快速消化的。
實際上,這波外賣大戰,會破壞眼下整個餐飲行業既有生態,這也是互聯網的傳統招式,先破壞再重建生態。這場破壞也有利弊兩面,從弊端而言,那些中小店、夫妻店、不具備成熟供應鏈的小業態,可能會被加速淘汰;從積極壹面看,這可能意味著國內餐飲圈的連鎖化率提速。
而另壹個深層影響是用戶習慣。如果我們按照互聯網的邏輯,3~9個月可以培養出用戶的新消費習慣,那麼這波外賣大戰如果持續到年底,可能更多用戶會習慣於線上下單、外賣模式。這可能會帶來行業的深層次變化。
“外賣大戰若持續,今年飲品的淘汰率會比較高”
許蘭月,銀流咖啡、沙野輕食創始人
我觀察到的外賣平台大戰的競爭格局是:餓了麼強勢崛起,壹線城市成核心戰場。現在餓了麼勢頭特別猛,我看到,2025 年的外賣大戰呈現出新的競爭態勢:壹是參與者迭代:3-4 月京東曾表現活躍,但隨著淘寶入局,餓了麼份額顯著提升,尤其在以上海為代表的壹線城市,餓了麼已超越美團成為主導平台,其他城市格局尚不明確。
贰是訂單量激增。餓了麼的強勢發力直接帶動品牌門店訂單增長,像我們銀流咖啡旗下門店平均訂單量較 3-4 月提升 40%,部分門店甚至實現數倍增長;而 3-4 月京東的加入也曾為門店帶來過壹波增量。
外賣大戰對餐飲商家的影響,短期利好是助力品牌擴張與客群沉澱。對發展中的品牌而言,平台競爭帶來的流量紅利顯著,能夠快速拓展客群,借助平台補貼和流量傾斜觸達更多消費者;高頻訂單有助於增強客戶消費粘性,加速品牌在區域市場的滲透。長期則存在利潤增長跟不上訂單增長的隱憂。
隨著競爭加劇,商家逐漸面臨 “量增利不增” 的困境:客單價與毛利下滑:客單價較戰前降低 10%-20%,直接導致毛利收縮。成本壓力上升:訂單量激增倒逼門店增加人手、提高原料進貨頻率,物流與庫存管理成本顯著上升(部分門店因原料供應不足,甚至在高峰期被迫關店)。利潤與單量不匹配:盡管訂單量大幅增長,但受客單價下降和成本上升影響,整體利潤未實現同步增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