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商業弧光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外賣業務現在占我店裡營業額的60%,畢竟寫字樓裡的人越來越愛點外賣了。遇到幾個平台同時搞活動的時候,我只能“保利潤舍銷量”,比如把部分套餐的分量減壹點,或者限制每日活動單量。有次叁家平台同壹天推“1元秒殺”,我被逼著拿壹款爆款蓋澆飯參加,原價22元,秒殺價1元,還得承擔傭金和配送費。那天賣了200多份秒殺單,光虧進去的成本就有近3000元,雖然帶了些新客,但後續復購的不到10%,等於白虧了錢。
要說平台友好度,差異真挺大的。餓了麼的商家客服相對貼心,有次我店裡電路故障,臨時關店半天,聯系客服說明情況後,他們幫我把店鋪狀態改成“暫時休息”,還屏蔽了那段時間的差評,復業後還給了兩天的流量扶持。最不滿意的是某平台的“規則透明度”,有次突然收到“虛假宣傳”的處罰通知,說我套餐裡寫的“足量牛肉”不符合標准,但平台從沒明確過“足量”是多少克,申訴了叁次都沒用,最後只能認罰扣錢。
利潤空間肯定是更緊張了。以前外賣毛利率能有45%,現在被各種滿減、傭金、推廣費壹壓,只剩30%左右。尤其這次大戰,平台看似在給用戶補貼,其實很多成本轉嫁給了商家——要麼逼你降價,要麼逼你買流量,到頭來訂單多了,錢沒多賺。未來幾個月我挺擔心的,就怕平台為了搶市場,再搞更狠的補貼戰,到時候小商家要麼跟著虧,要麼被擠出平台。
要是跟平台說句話,我就想求他們別再搞“非此即彼”的捆綁了。能不能讓商家自主選擇活動力度?畢竟我們開館子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湊平台的“訂單量KPI”。平台制定規則時,真該多想想“商家能不能活下去”——要是小商家都被榨幹了,平台上只剩連鎖大品牌,最後吃虧的還是顧客啊。
總體來說,這次外賣大戰對我們小商家就是“表面熱鬧,內裡煎熬”。訂單量看著漲了,但錢包沒鼓起來,還得花更多精力應付平台規則。真不知道這種“燒錢搶市場”的模式能持續多久,我們能做的,也只是走壹步看壹步,盡量別被這場仗卷垮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