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来源: 联合早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2005年,美国提出中美两国是“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主张,双方在教育、经贸和外交等领域加强合作,大批合作办学项目应运而生。2006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肯恩大学,见证中美合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
过去10年,随着中美关系的基调从合作转向竞争,合作办学热潮逐渐消退。2018年以来,中美科技战持续升温,围绕中国通过留学生和学者获取前沿科技、威胁美国安全与科技优势的论调甚嚣尘上,两国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加速脱钩。
美国总统川普首个任期内以打击经济间谍等为由,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调查,迫使大批华裔科研人员离美返华。过去两年,中美合作院校成为新的攻击对象。
去年1月,天津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全球首个功能性石墨烯半导体,2023年成立的中共问题特设委员会指控,这项技术将帮助中国突破美国对先进半导体的管制。
去年10月,上交密院的五名中国交换生自称在密歇根北部看流星雨时误入美国军事演习区域。他们因涉嫌间谍活动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审问,穆勒纳随即要求密歇根大学终止与上海交大合作,称这个联合学院正帮助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
曾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任教的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受访时直言,认为中美合办院校通过技术转让帮助中国军方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他说,特设委员会成员对中国并不了解,对中国问题持有某种偏见。“一切都被视为威胁,一切都与安全有关,一切都与军事有关。”
多数学院由中方主导运营 外教员工言论受严格管控
另一方面,多数中美合办学院由中方主导管理,课程内容和外教员工的言论受到更严格管控,这也对中美联合办学构成一定阻力。
美国高等教育内幕(Insider Higher Ed)网站引述一名温州肯恩大学前讲师说法称,所有外教都会拿到一份课堂禁忌话题清单,被禁课题包括香港政局和新疆人权争议等。这名讲师因为在课堂上把台湾视为独立于中国大陆的一个岛屿,被中方副校长训斥。
何伟在川大匹兹堡学院任教两年后,于2021年被终止合约,校方并未给出具体理由。
他在去年出版的新书《他乡之河:中国教育》中写道,两名川大教授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他评论中国冠病疫情的文章遭“小粉红”炮轰,让校方承受政治压力。
陈勇预计,未来几年内中美大学的合作不会完全中断,但联合办学将几乎停滞。美国大学教授个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也会下降,赴美中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等方面会遇到更大挑战。
但他强调,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有许多美国学者希望继续与中国大学和学者交流。“这也是维持中美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何伟指出,川普政府一边声称要修复对华贸易失衡,一边又攻击两国学术交流和中国留学生,完全是自相矛盾。“高等教育是美国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是中国消费者真正想要的美国产品……切断这种联系只会加剧贸易失衡。”
他认为,在两国关系紧张的当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尤为重要。“大多数中国问题专家都认同这一点,但这些中国专家并非川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主导者。”
教育水平高入学门槛低 中美合办院校仍具吸引力
对美国大学而言,在中国办学是扩大知名度、生源和收入的渠道之一。对部分中国学生和家长,中美合办院校则是“低分上名校”的性价比之选。
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就读的唐颖(化名)告诉《联合早报》,2023年她报考川大匹院时,分数线比川大同专业分数线低了十几分。“考川大匹院的无非是分数差一点点但是想上川大的,以及有出国打算,但没有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学生陶佳佳(化名)受访时透露,学院每年学费为7万5000元(人民币,1万3400新元),虽然比一般中国大学贵六七倍,但远低于赴美留学费用,毕业时还能同时获得上交和密大颁发的学位证书。
陶佳佳通过上交密院的“2+2”学制,在上交修读前两年课程后,前往密大继续后两年学业。
她说,毕业后如果继续在美国读研究生,比直接从中国申请更有优势;若决定回国找工作,中美两所大学的文凭都很吃香,“进可攻退可守”。
合办学院通常也提供四年都在中国就读的选项。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官网就介绍,学院采用双语或英文授课方式,“以远低于海外留学的费用,助推国内学子实现‘不出国门留学世界名校’的梦想”。根据官网公告,学院上个月刚举行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但招生信息在2023年6月后就不再更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