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0 | 来源: 镜相工作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6年过去了,厂哥依然记得进入互联网行业时的心境,那是一种夹杂着热情和理想、个体成长和发展、追赶风口的复杂情绪。
“那会还挺有情怀的。”他提高音量,“听完马老师(马云)演讲,感觉浑身血液往上走,你知道吧?”当时是2019年,互联网依然充满想象和张力,“大家提到最多的词是颠覆,我想我得去走一遭”。
2022年,厂哥从一家大厂离职,开始通过《大厂青年》记录互联网公司的人和事。2023年至今,他做了一个《和100位互联网大厂人喝咖啡》的项目,前段时间刚刚聊完100人。和他入行时不同,100人之中,几乎没有人再提及理想和情怀。
事实上,这个项目更像是一场田野调查,100个人及其故事,侧面见证了行业的起伏,个体生存姿态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大厂认知的变化。
他结合个人经历、个体观察,以及这个田野调查,将自进入行业至今的6年概括成三个关键词:最后的红利、紧日子、熬过来。
在过去,互联网大厂曾是年轻人追逐梦想之地,后来,降本增效渗透到了每家公司的血液里。现在,熬过来之后的行业在发生什么?身处其中的人又正在经历着什么?以下是厂哥的讲述:
被焦虑淹没的大厂人
这件事是从2023年春天开始的。我在北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互联网大厂集中的望京、西二旗和亦庄,之前和很多大厂人线上聊,已经积累了一些关系不错的人,他们想听一听其他大厂的情况。我就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约杯咖啡见面聊。
到后来,周末也开始约人聊天。有时候,我在望京的某个咖啡馆待一天,和这个人聊两个小时,然后等另一个人来。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喝了四五杯咖啡,最后实在喝不动了。
聊了这么多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互联网公司降本增效常态化,身处其中的人很焦虑,在公司业务和外部环境变动中,大家首先考虑的是我怎么稳下来,怎么landing,如何自救,怎样在动荡中找到位置。尤其是35 岁左右的人群,非常焦虑。
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21年,从那年开始,各家公司开始降本增效、裁员。前后的变化非常明显,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求稳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尤其很多人身后背负的东西很多,孩子、房贷等等,都变成了掣肘和压力。
前几年,行业发展好的时候,你去大厂面试,不管是否成功,还有伴手礼、打车费报销,大厂求着你来;一些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背景的人进了大厂,假如今年没有得到晋升,HR 赶紧过来做安抚,这是人才,别让他跑了。现在哪有这种?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你没有得到晋升,我是不是要把你纳入到观察名单里。
有一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想搞一个“铁三角模式”,在他的设想中,找一个总监或副总裁做靠山,他做执行,他的下面再带一个小弟,几个人在一家公司共进退。这本质上是站队和嫡系文化。
这是一个缩影,在剧烈变动中,他在想如何更稳定,背后体现的是焦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