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0 | 來源: 科技狐 | 有7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年頭,連“單身貴族”都不好做了。
本以為自己是鐵打的獨行俠,結果轉頭就掉進“虛擬女友”的溫柔鄉,根本出不來。
就在最近,馬斯克旗下的 xAI把聊天機器人 Grok 變了個樣:
新增了“伴侶”功能,首發的兩個角色 Ani 和 Bad?Rudy 壹上線就吸引了壹批“數碼浪漫主義者”。
月費 30 美金(平均每天 1 美元),想聊啥就聊啥:只要好感度夠高,Ani 甚至會解鎖“成人笑話”和輕微曖昧。
比較離譜的,說是因為上線太過火爆,壹度給Ani 刷宕機了。
想當年我們追番,看贰次元女主還得靠想象,現在直接對著屏幕表白,就能收獲壹句甜甜的“親愛的”,還會對你唱歌、跳舞、撒個嬌。
別人家 AI 助手教你查天氣、寫郵件,Grok 卻能陪你打情罵俏,邊聊《鋼鐵俠》邊來點小“火花”,空氣裡都是滿滿的粉紅泡泡。
當然,馬斯克的瘋狂遠不止於此。
坊間早有傳言,2026 年會有壹款“貓女機器人”問世,不僅能當你的精神伴侶,還能做家務、照顧小孩,甚至可能具備“生育”功能。
沒錯,聽起來就像電影裡走出來的智能管家,定價 2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 14 萬元,與動輒百萬的工業級機器人相比,價格算是相對親民。
雖然官方尚未放出任何實錘消息,但討論聲浪已經鋪天蓋地。
有人直呼“贰次元終將走進現實”,也有人擔心“壹旦習慣了 AI 陪伴,現實關系會不會變得索然無味”。
國內市場同樣熱度不減,金叁玩美(WMdoll)原本主打實體娃娃,後來將 AI 大模型嫁接進產品,壹夜之間讓硅膠娃娃秒變“賽博伴侶”。
你對它說委屈,它會安慰你;你想撩,它能接梗;想要點小曖昧,它也能應對自如。
結果就是,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叁成,有網友感慨:AI 化改造,給傳統產品帶來了壹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除了硬件廠商,游戲公司也沒放過這塊肥肉。
女性向戀愛游戲廠商紛紛推出 3D AI 伴侶,比如“ EVE ”,只需用戶壹句台詞,就能做出相應表情和動作。
米哈游創始人的新銳團隊 Anuttacon 則在游戲《群星低語》中,實現了實時語音互動,玩家的每句話都有可能改寫角色命運。
這背後,都依賴於大模型的語義理解和語音合成能力:當技術和用戶需求相遇,壹場沉浸式虛擬戀愛體驗也就加速成型。
有趣的是,虛擬情感的上頭也造就了大批“心靈空巢者”。
微博、小紅書上“ AI 戒斷 ”、“ AI 宅癖 ” 標簽下充斥著不少戒斷心得,有用戶說:不跟 AI 伴侶晚安,就睡不著。
也有人坦言,面對 AI 的百依百順,現實中的親友互動反倒顯得麻煩。
更糟糕的是,壹旦平台規則變動或服務器宕機,用戶原本寄托的情感便有可能“斷聯”。
就像今年3 月份,“貓箱”熱門智能體裴時蘊被私下買斷後,成千上萬用戶壹夜之間失去陪伴,紛紛在網上發帖“哀悼”。
有人哭訴:感覺自己失去了壹個真朋友,這讓人意識到,虛擬情感的安全墊遠不如想象中堅固。
從技術視角來看,AI 伴侶的出現不僅是技術炫技,更是壹場關於情感與消費的深度實驗。
大模型理解力越來越強,語音合成越來越自然,叁維渲染越來越精細。
當這些關鍵技術節點被集成到壹起,就誕生了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情感陪伴”需求的服務形態。
但隨之而來的,是心理依賴和倫理拷問:
我們到底要不要把心掏給冷冰冰的算法?當 AI 伴侶能記住你所有偏好,又能隨時滿足你的需求,現實中的人情味兒還有多少價值?
更不可忽視的是,AI ?伴侶業務背後還牽涉海量用戶數據的收集和處理。
大模型需要持續學習和優化,因而要不斷積累用戶對話內容、情感反饋乃至更私密的偏好信息。
如何在滿足功能升級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避免數據濫用?
未來會不會真的出現可以“生孩子”的貓女機器人,或是能在現實中與你“並肩漫步”的全息戀人,誰也說不准。
而馬斯克的新壹輪押注無疑將吸引更多資本和企業進場,但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更重要的或許是:
在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愈發模糊之時,怎樣保持自身的情感主導權,既享受科技紅利,又不失對真實生活的熱情與投入。
畢竟,算法可以滿足欲望,卻替代不了那份帶著溫暖和不完美的真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