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0 | News by: 凤凰WEEKLY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 贵州大学校园内,学生从樱花树下走过。
但是我始终会觉得一个大学的课堂,尤其是文科的,不该在教学模式上被限制得这么死。在我成长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门好的文科课堂,核心是来自于这个老师本身的思想与人格魅力,有时候文科所传递的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视角。
这背后是一个“术与道”的问题。我们可以讲所谓的“技术”,比如如何去做访谈,采访提纲怎么设计,但这背后更重要的是“道”,一种精神理念,你怎么理解事情,带着怎样的关怀走进他人的世界,走进社会。可是现在这种知识点导向的教学模板,我个人觉得没有办法把这些“道”传达出来。
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个课应该怎么上了。和我们院其他文科专业的老师交流过程中,大家都对这种模板教学的评价体系表达了类似困惑。
在我们学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的老师作为督导来听我们系的课。他们很多人没法理解文科的课堂,觉得怎么会没有知识点,整堂课就像在和学生聊天一样随意。
比如教研究方法的课,我会讲去村里做田野调查,要怎么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一次去的时候最好找谁,如何去判断他们彼此之间关系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更实用,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讲。但是督导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评语是,“太高高在上了,上课是在讲自己的研究经验”。
还有一次课上我提到田野点的选择,结尾感慨了一句,“有时候你选择在哪做田野,其实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结果督导抓住这一点,在评语里面写我跟学生宣扬宿命论,意识形态有问题。我都气笑了。
我觉得这种听课制度挺不公平的:抽出你的一节课,由一个完全外行的老师,用一套非常模板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且这个分数、结论没有任何可以商讨的空间。
可能也是因为现在高校对教学思想内容的把握越来越严,所以不想让老师有太多的个人发挥空间,还是希望把每堂课的知识点明确列出、讲透,像是要把能讲的内容尽量限制死了。
其实我的课在学生中的反馈还挺好的。但作为教研岗老师,我起码需要拿到“良”以上的成绩,才能有资格参评职称,一想到每时每刻都有督导可能正在不知道的地方旁听我的课,这势必会影响我的讲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毕竟我也需要达标。
有时我在想,何必呢?我完全可以整理一些知识点,交给AI帮我设计课程就好,因为那套标准特别流程化、线性化,非常适合用AI去完成。反倒是你真的想教给学生一些东西,却发现不太有空间。
我们私下开玩笑说,还不如让AI来上课,需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我本来对教学是很有热情的,被这么一搞,打击和挫败感还是蛮强的。
我的同事们都已经完全习惯了,督导说什么,他们就是“好好好,改改改”。有同事劝我,“差不多准备准备就得了,不要对教学有那么大情怀,总想着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如何去改进。其实教学只是评职称中的一个小要点,你当下核心的任务,还是自己的科研,不值得为教学花这么多时间。”
这还蛮矛盾的。这套教学评估制度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让老师重视教学——因为以前高校老师太多偏向科研,本科教学总是搞不好。但最终它造成的结果,反而是让老师们不想投入教学了。
AI作业
我深刻感受到“文科快要完蛋”的时刻,是每次收到由AI生成的学生作业——这几乎是现在国内外文科老师普遍发愁的事。
前段时间,我收上来的读书报告,有15%-20%都很明显能看出是直接从AI生成结果搬运过来的。批改多了作业,我甚至可以一眼辨别学生用的是哪家AI。
AI看上去加快了阅读速度,能很快帮学生总结一篇论文或一本书的主题,但人只有在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写作中,才会得到思维锻炼的空间,才会对其中的道理有更深的印象和认知。
因为在写作时,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去反问自己: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的想法要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更好?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尤其是很多文科的启发性观点,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萌生的。我觉得这才是人区别于大模型思考模式,更具创造力的一个核心要素。
我其实并不反对学生使用AI,如何运用AI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仍在探索中的课题。但是我觉得至少作业呈现出的文本得能让我看到你的思考。因为很多AI生成内容都是属于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讲,没有核心观点,也没有一个论证过程。这样的作业收过来,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