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0 | News by: 凤凰WEEKLY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我心态有些矛盾。站在更大的角度,我觉得该淘汰的就淘汰,毕竟市场不需要。我不认为我们学校的本科教学搞得有多好,在就业市场有多强的竞争力。系里最近申报博士点,我就在想,培养一批博士能做什么呢?但同事说,如果博士点申不下来,咱们这个专业可能就没了,以后只能转去其他学院。我感到些许危机,毕竟我不想去其他学院。
许多学科的保留并非为了学生的利益,而是为了像我这样在高校教书的既得利益者。我们害怕学科被裁后影响自己的稳定工作和生存空间,所以天天喊口号,一定要把这个学科给留住,可它作为一个高校专业,对学生和社会的意义能有多大,这要打一个问号了。
我有时候觉得,大学的文科其实没必要招那么多人,也不需要那么多专职研究人员,大家没必要挤在一个赛道,生产许多对这个世界毫无意义的东西。文科需要的是一个更自由的空间,用来培养真正的大师。但现在的环境让我觉得,高校的文科越来越庸俗和窄化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学需要普遍意义上的文科教育,应该开设更多的文科通识课、公共课和公民课,并且结合各专业(比如理工科)本身去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有一些人文精神的启迪。
我现在回忆我的本科阶段,早就不记得那些知识点了,但还能记得一两句老师课上说过的话,它们可能是一种观点,但真的影响了我很久。比如有位老师说,大学课堂是一个超越世俗的纯美空间,而我们在这堂课上所感受到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去战胜日常生活当中的庸俗和无聊——这深刻影响了我对大学教育的本质的理解。
我也还记得老师讲一个现代性的牢笼如何让每个人变得急功近利,讲美国近代兴起的实用主义,其中的人是如何审视自己的心理……类似理论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彼时我读大二,关于“我是谁”有很大的困惑,也曾疯狂地卷绩点卷一切,和现在的学生很像。这些话帮助我理解了当时的困境,我意识到不需要用一个模板去套自己,我可以向未来去敞开我自己。
〓 《请回答1988》剧照
现在我也想把这样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们。
我告诉学生,无论你是本科还是硕士,请不要把这看成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当作人生中一段难得的gap时间。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看好书,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把它弄明白。工作后,你大量的时间可能都是无意义的、重复的,也很难再有这么长时间去读那些表面上“无用”的东西,或者解决一个没人关心但自己觉得重要的问题。以“无用之用”的心态所学到的东西,获得的感悟,可能会在未来支撑你走更久。
比如教学生怎么做田野调查,我想讲的是一种理念:田野调查其实是学做人的过程,你需要学会在一个场域中进行再社会化,成为当地人,不带偏见和预设,真正接纳他们,成为他们,再用从他们那里获得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观照自己的生活。
不少学生课后反馈说,文科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视角去理解问题,会意识到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宽慰及力量。更重要的是,当这个社会如此地技术导向,每个人都遵从单一的评价体系时,需要有一些文科精神跳出来告诉你,人不应该是这样子活着的。
所谓“文科危机”,我觉得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文科”指的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在这个市场上的价值,还是它作为一种视角、知识、思想资源本身。如果是后者的话,我并没有感到危机。
我反而觉得,从公共意义层面,现在挺多人需要文科的。当处于一个富足的时代,“赚钱就是硬道理”,人每天投入在充实的行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中,可能不太需要文科去提供价值感。但如今,大家对未来已经没有想象,对现实生活有越来越多的困惑时,文科可以带来一些反思和关怀。
我想起前些天,我和一个理工男生聊到未来养老问题时,他说你为什么要这么担心,有机器人(17.200, -0.02, -0.12%)就好了呀。这个答案在人文学生的眼中是如此自然地需要被质疑。最近我脑海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萦绕着韦伯的那句话,“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而文科在当下的价值,正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灵魂与心肝。-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