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0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为了吃透题材,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调研、拍摄:跟随20余个省份的一线检察官取证、磋商、听证,深度接触232起案件。“我们想知道,公益诉讼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检察官每天在做什么?”秦博说,这个过程像“摸着石头过河”,而答案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里。
深入了解下来,公益诉讼并非简单的“好人告坏人”,其核心在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
“他们(公益诉讼检察官)办理案件的意图并不是做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刘跃向记者解释,“他们其实是针对公共利益被破坏的现实复杂情况,寻求一种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法。”然而,这往往涉及多个行政机关职权的交叉地带和法规的模糊空间,所以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公共之地》分集剧照 ——“雪豹案”庭审现场
拍摄中的压力与试错
“我们碰到的相对比较多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不是在法度的这个层面。它涉及了太多民生的、各省市政府不同的理解,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信息不对称。”秦博说。
此外,选案的艰难不仅在于外部压力,更在于对公益诉讼核心职能的把握。
拍摄过程中,一个关于长城保护的案例给了团队深刻的教训。刘跃回忆,他们最初拍了一集,自以为“故事从戏剧性也好,或者说人物的表现力也好,都觉得还是不错的”。
“但片子完成以后,到了审阅阶段,业务部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原因很明确:这个案件的办理,没有准确体现出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履职。”
问题出在哪里?
秦博后来分析,症结在于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比如发现长城砖被破坏,检察官是应该自己动手帮忙修复,还是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并协调文物局等主管职能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他不应该成为街道办的协调者,”秦博分析道,“更理性的态度是应该让主管部门形成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公益诉讼的核心是监督与督促履职,而非替代执行。”
这个认知的偏差导致团队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调研并拍摄了另一个更能体现公益诉讼监督属性的案例。
《守望长城》分集工作照——在长城上拍摄非遗柏峪燕歌戏
这种“试错”贯穿拍摄始终。秦博回忆,团队曾想聚焦某地农民的生存与生态保护矛盾,“但基层检察官坦言,案件涉及多方利益,推进难度极大,最终只能放弃。”这些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公益诉讼面对的,往往是“硬骨头”“老大难”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的是智慧与韧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