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1 | News by: 端端酱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层层设岗、人人失职”的局面,本质上是责任机制的彻底失灵。一套本该保护最脆弱群体的监管网络,在低成本寻租、高风险容忍和责任转移中,彻底坍塌。
通报字字千钧,却难掩公众的愤怒与失望。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想发问:当三甲医院的数据靠不住,疾控中心的检测靠不住,监管部门的审批靠不住,教育系统的把关靠不住,孩子的健康靠谁来守护?
这不仅是一场“地方灾难”,而是一场制度性的压力测试。它证明了:风险不是“个别人的过错”,而是当整个系统默许、放任、甚至助力这些行为时,悲剧便成为一种“制度性结果”。
人们原本以为的“最安全的地方”——校园、医院、监管机构,竟成为了最早中毒、最晚响应的黑洞。而即便真相已经浮出水面,问责、修复与制度重建,依旧滞后于公众信任的崩塌。
这份通报,写尽了制度的尴尬与悲凉。真正值得追问的,不只是颜料从哪儿来,而是这样的事件,如何在一个“看似严密”的公共卫生体系里,持续一年无人发声。
我们终究还是希望,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每一次真相落地的声音,都像是一记巴掌,提醒我们这个幻象到底有多薄。
制度反思与防线重建
天水血铅事件已进入刑事追责阶段,但问题远未结束。制度在哪些环节失守?哪些失误并非“偶然漏洞”,而是“结构性缺陷”?如果不对这些问题一一厘清、追根溯源,下一次中毒事件仍可能在沉默中重演。
第一,食品添加物的监管存在严重制度盲区
调查显示,涉事厨师在多个电商平台购买的所谓“食用色素”,实为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的工业颜料。这些商品却能堂而皇之进入餐饮供应链,甚至被多家幼儿园长期使用。这暴露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多重盲区:
电商平台商品审核失守,相关算法存在“关键词误导”风险;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非法食品添加物”的预警清单与执法指南不完备;
一线从业人员缺乏基本培训,仍普遍存在“以颜色好看为标准”的误用观念
在校园餐食这样高度敏感的领域,制度竟未能筑起最基本的筛查与预警屏障,这不能只是“个体失误”。
第二,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信号识别机制严重滞后。
从第一名孩子检出血铅超标,到媒体曝光引发舆情,经历了超过一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医院、家长、园方均在孤立无援地面对一个个“偶发个案”,没有任何系统整合与风险响应机制介入。这显示出我国在非传染性公共健康事件方面,依然缺乏以下基本能力:
对“散发异常数据”的早期识别能力(如多起血铅异常是否形成聚集性事件);
基于健康哨点的多源数据整合机制(医疗-疾控-教育信息壁垒未打通);
公共卫生机构的主动风险通报机制(地方疾控中心更像“检验外包单位”而非“风险管控核心”)。
在传染病监管之外,我国亟需建立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全风险型”公共卫生治理架构。
第三,监管责任必须“常态可问责”。
此次事件后,甘肃省已对教育、卫健、疾控、市场监管多个系统进行问责、处分甚至刑事立案。但若制度本身没有常规自我检验与预警能力,问责永远只能依靠“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这显然是一种极低效的治理结构。
未来应从制度上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对辖区幼儿园食品安全负有兜底责任;
医疗机构发现异常检测结果,需上报疾控部门与教育系统,形成闭环机制;
建立校园餐饮系统从原料采购、添加剂使用到膳食管理的全流程追溯机制;
鼓励“有组织的父母参与”机制,赋予家长合理监督权利与信息获取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报明确指出,除褐石培心幼儿园外,辖区内其他幼儿园均未发现类似情况,相关环境样本也未检出超标铅含量。
如果这些数据可信,那么这起严重个案,或许也能成为一次制度修复的契机。在毒素尚未扩散至更大范围前,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倒逼整个系统重新审视其风险识别、监管责任与预防逻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