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之所以将学生欺凌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范畴,皮艺军认为,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学生欺凌本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不过因为发生在校园的围墙之内,“过去人们用恶作剧的名义掩盖了欺凌的危害性”。本次新法修订,便是对此的纠正。
02
失 控
皮艺军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称作“失控的少年”。
如果一个孩子家庭关系和睦、和老师同学关系融洽,他就处于“被控制”的状态,行驶在正常轨迹中。假使失去了家庭和学校的控制,未成年人便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李涵在帮教工作中发现,他们所接触的“拉车门”小孩,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大都家住北京郊区农村,父母忙于生计,在北京城区打工,这些孩子尽管和父母在同一座城市,却大部分时间处于“留守儿童”的状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即使有父母一方留在家中的,父母也因健康或精神障碍,处于社会适应和劳动能力受限的状态,只能干简单的家务。
《无尽的尽头》剧照
按理说,青春期应该是最注重自己外表的年纪,但李涵社工同事见到的“拉车门”小孩,一个个“衣服很脏,脖子黑黑的,都是泥”。当她去到这些孩子家中时就明白,经济条件先放在一边不谈,家中基本的卫生条件都堪忧,“家庭的照顾功能都表现得不好”。
雷望红曾经去过一个访谈对象的家中探访,这个初中男孩在校涉嫌学生欺凌,在校外又和社会青年去“拉车门”。父亲因吸毒欠债一百余万,母亲离家出走,这个男孩成了事实孤儿,和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后来瘫痪在床,奶奶白天照料,男孩晚上照料,侍奉左右。
“但也正是如此,他的学习成绩变得很不好。”雷望红说,这是他在学校开始失去“控制”的开端。
雷望红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欺凌者?她发现,参与欺凌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中的后进生,他们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无目标、无方向,时间使用空虚化。而学生欺凌则是他们重构时间意义的载体——雷望红在论文中写道:他们通过欺凌行为进行娱乐生产、气力释放和圈子建构,以此填充所获得的大量自由时间。
《少年的你》剧照
大部分学校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单一且狭窄的,假如一名学生不擅于学习,或因各种原因成绩欠佳,就很难受到足够关注和获得正反馈,继而落入空虚的处境之中。
令雷望红印象最深的一个男孩,在访谈时承认自己小学时成绩不错,英语考试经常拿高分,却因为在课堂上时常活泼好动、调皮捣蛋,被老师挑了出去,和其他几个调皮学生单独放在一个空教室自习、自学。久而久之,他和其他几个学生结成联盟,混在一起,自此在学校“无法无天”,开始欺凌他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