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据李涵和同事们的调查,“拉车门”的未成年人中,约90%联系不到有效的家庭支持资源,约60%在初中阶段失学。放眼所有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其中约80%的孩子对他们说,自己在学校不被关注、没有成就感、不被尊重、不快乐。
《隐秘的角落》剧照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李涵觉得这些孩子都是“适应”出了问题。学校适应有问题,于是离开学校,社会适应有问题,于是开始违法犯罪。被家庭和学校双重伤害以后,这些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在社会上也没有谋生的手段”。
这种处境下,只要他们还无法适应学校和社会,就会顽固地反复违法犯罪——在李涵的经验中,个别亚文化群体甚至把拘留当成一次冒险经历,一份吹牛的谈资,被“圈子”中的未成年人争相炫耀。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法律上施以力度合理的惩罚固然重要,但却难以治本。除了惩罚,我们的社会还有更多需要完善的空间。
03
责任方
研究青少年犯罪四十余年,皮艺军隐约察觉到一种危险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个案后果的严重性在加剧。
无独有偶,雷望红同样观察到,学生欺凌变得愈发残暴。如果说以往还只是单纯的辱骂、殴打,如今的欺凌则越发常见更恶劣的手段和更严重的伤害:脱光衣服羞辱、泼洒化学品致其毁容,甚至将对方殴打致死。
《第二十条》剧照
李涵曾参与过全国知名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子,去调查评估的时候,她明显发现这些犯案未成年人怀有一种强烈的游戏心态:他们往往是出于好玩的目的去欺负和伤害他人,且“缺乏现实感,在后果发生之前,不清楚现实生活中的打死对方和游戏中的究竟有什么不同”。
如今这一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互联网技术不仅混淆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还削弱了未成年人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他们知道自己疼,却无法换位思考共情别人也会疼”,李涵说。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还增加了他们与真实他人互动的难度,因此“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无法适应学校环境”。
更危险四伏的是,互联网上崇尚血腥、刺激的亚文化,见缝插针的擦边和黄色信息,极易对未成年人尚不稳定和尚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扭曲。
李涵接触过一名未成年人,曾在关押场所见到另外一名牵连全国轰动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反应竟然“像见到了明星一样”。-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