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7天或者14天与其他违法分子高浓度、高密度的接触,极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造成“交叉感染”,甚至被成年人操控。
《无尽的尽头》剧照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以后,她建议,拘留场所可以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管理,未成年人违法类型相对单一,价值观相对单纯,与成年人隔离开来,也是对威慑效果的一种巩固。
无论如何,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复杂形势下,法律和公安机关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责任方。
自2013年开始,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与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展开合作,对治安违法和触犯法律但未达刑责的未成年人进行后续3至6个月的跟踪帮教服务,给予他们支持与关怀,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过去十年,他们接触过的80%的孩子都顺利复工复学,回归社会,服务群体再犯率只有3%。
学校也理应做得更多。雷望红一直在呼吁,学校应当被赋予一定的惩戒权威。对待学生欺凌者,学校如今几乎无计可施,迫于“控辍保学”的压力而不敢严惩,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让欺凌者写一份检讨,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学校对欺凌事件“和稀泥”/《少年的你》剧照
雷望红觉得,这种“和稀泥”的处置态度消解了校园正义,令老师和其他专心学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她访谈过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因个头较矮,去查寝时被几个男学生围堵在墙角威胁,“还说了一些黄色笑话”。事后这位老师却无计可施,只能忍耐。
在惩处欺凌现象的同时,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应当变得更宽容和多元。如今以成绩为唯一导向的评价体系,让不擅学习的学生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欺凌和校外违法行为中寻找认同感与价值感。
雷望红在西部省份调研的一所学校,让学生中有威望的“天王”当学生会主席,牵头举办校园活动。渐渐地,这些不擅于学习的孩子在学校有事可做,找到了乐趣和认同感,恶性欺凌就此大大减少。
这位校长还和“天王”称兄道弟,这个男孩在学校觉得自己和校长关系好,“特有面子”,就此安分了不少。
与青少年相处,需要威严,也需要智慧和技巧。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被主流体系认同和接纳,谁都会感到幸福、快乐,有尊严的。”雷望红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