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2 | 來源: 中時新聞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烏克蘭危機 | 字體: 小 中 大
烏克蘭霍爾蒂恰島(Khortytsia Island)俯瞰的第聶伯河下游平原“大草原”(Velykyi Luh),曾在蘇聯1956年建卡霍夫卡大壩後遭水庫淹沒。2023年戰爭中,大壩在俄軍控制下遭炸毀,引發洪災,數拾至數百人喪生,百萬人失去飲用水。令人意外的是,兩年內該地迅速恢復濕地與野生生態,但科學家警告,底層沉積物藏有重金屬與污染物,恐成壹顆潛在的“生態定時炸彈”。
《衛報》報道,在大壩被炸毀後的最初時期,卡霍夫卡(Kakhovka)水庫看起來就像壹片幹涸泥濘與龜裂淤泥構成的荒漠。如今,植物生長得極為茂密,必須先用鐮刀劈開覆蓋堤岸的植被,整個盆地的景象才會完全映入眼簾。
根據“烏克蘭戰爭環境影響工作小組”(Ukrainian War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Work Group,簡稱UWEC)最新報告,過去兩年來衛星影像、生態學家與實地研究人員觀察到的現象得到證實:第聶伯河下游的生態系統不僅正在恢復,還在逐步演化。
如今,幹涸的水庫已成為茂密的柳樹與白楊林、廣袤濕地的棲地;瀕危的鱘魚重返水道;野豬與哺乳動物重新出沒於森林之中;而整片泛濫平原更展現出自然自發再生的跡象。
然而,正如科學家們強調的那樣,這場復蘇並非保證會持續下去。由於仍有炮擊與地雷威脅,大部分原水庫區域至今無法進入,全面性的生物監測極為困難。重金屬與化學污染問題日益受到研究人員關注,而該地區的未來在政治上也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盡管這片水庫森林看起來像是壹座在人跡罕至的土地上自發誕生的綠洲,但這裡仍留有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多年來,水庫岸邊持續侵蝕,細小的塵粒逐漸沉積於水庫底部,形成厚厚壹層沉積物。與此同時,污染物也不斷流入水體——尤其是來自沿岸與上游工業設施的重金屬。
當大壩泄水時,大量受污染、可能具毒性的廢棄物隨之流入更廣泛的地區。這些重金屬極易污染水源與土壤,並被植物吸收。即便濃度微小,也可能對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可能引發癌症、內分泌失調、肺部與腎髒問題。
至於這些污染物在食物網中如何傳遞,目前仍是未知數。淡水生態學家舒米洛娃(Oleksandra Shumilova)表示:“現在無法進行相關調查,因為進入該區域太危險,也沒有系統性的研究。”
舒米洛娃共同撰寫並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2025年報告指出,這些污染物構成了壹顆“有毒的定時炸彈”,並對當地動物的食物網以及人類居民帶來重大風險。
然而,正如其他地區的經驗,例如切爾諾貝利核災地,污染與自然再生往往可以並行發生。
在同壹篇論文中,科學家們也得出結論:在未來伍年內,因大壩存在而喪失的80%生態系統功能將得以恢復,而該泛濫平原的生物多樣性也可望在兩年內顯著回升。
從氣候的角度來看,這片正在形成的新生態系統具備高度的碳吸存與儲存潛力,根據2025年UWEC報告的結論指出。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根據“無疆界河流聯盟”(Rivers without Boundaries)國際協調員西蒙諾夫(Eugene Simonov)說:“這是壹個我們絕不能錯過的機會,如果烏克蘭選擇保護維利基盧赫(Velykyi Luh),這不僅是拯救壹片土地,更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未來。這關乎我們的生物文化主權,也就是我們的自然、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獨立性,乃至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其他專家也指出,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這塊土地將會如何發展,但可以確定的是,該地區復蘇速度相當驚人,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對當地居民而言,當然是壹場災難,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壹件極為罕見的事件——壹個生態系統如何得以重建。這是壹場巨大的自然實驗,而且還在持續進行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