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2 | 來源: 中央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烏克蘭危機 | 字體: 小 中 大
志工光學實驗室基金會的工程師正准備維修壹架無人機。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7月22日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22日專電)烏克蘭6月初發動「蜘蛛網行動」,117架簡易肆軸無人機催毀俄羅斯40餘架轟炸機及預警機,各國刮目相看,更看重無人機的價值。當烏克蘭全力提升本土無人機產能時,在某市區壹棟樓內,壹群工程師日夜默默進行另壹場戰爭,修復受損的無人機後重投戰場,成為讓俄軍喪膽的殺器。
中央社記者透過層層關系采訪這家「無人機醫院」,這裡沒門牌,外部不能拍照。壹位工程師告訴中央社,「我們上壹個據點險被炸。」樓內分區細致:無人機維修區、熱成像與夜視設備區、大型無人機維修區等。桌上擺滿電路板、晶片、細如發絲的工具、螺絲與焊槍,每壹組零件,都有壹雙巧手對應。
診斷快狠准 效率優先
在壹處維修區內,工程師裕拉(Yura)從架上取出壹架無人機,不到10秒就下判斷:「這支架沒救了。」說完便果斷折斷機腳,將損壞零件拋至回收袋中。這裡的維修像急診醫生看診壹樣,快狠准。壹經診斷,就分流至下壹道工序,准備「手術」或報廢。每台機體進入修復流程前,都必須由工程師研判,該修復、替換,或直接報廢。
烏克蘭工程師裕拉維修壹架無人機,他指常見的損壞類型包括鏡頭穩定器失靈、機翼裂損等。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攝 114年7月22日
常見的損壞類型包括鏡頭穩定器失靈、機翼裂損等。裕拉指出,「有時是惡劣天氣、電子幹擾,更極端的情況則是與敵方無人機在空中撞擊,但有時候,它們只是沒有信號。」然而並非所有機體都能修復,特別是主機板直接遭擊中的,通常只能報銷。但當有壹絲機會,這群工程師總會嘗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