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来源: 央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妈在App上花3000元买了300只小鸡‘云养’,每天还要花钱买饲料,风风火火养了一个月准备卖鸡提现时,App显示她的鸡被偷了,无法提现。”近日,网友李燕(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询问该如何挽回近5000元的“云养鸡”损失。有过相似经历的网友提醒她,“这笔钱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
受访者供图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体验农场养殖的乐趣。”“云养鸡”“云养牛”“云养羊”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一些企业和个人宣称,用户投资“云养农场”不仅能定期收到绿色无害的农产品,还能在App或小程序中将鸡蛋、牛、羊等折算为现金,享受高额回报。然而,这种看似新奇、高额收益的“云养”模式,背后却暗藏不少风险。
鸡生蛋,蛋生钱,“躺着赚钱”靠谱吗?
2022年,何榛(化名)的妈妈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一款“云养鸡”产品。平台承诺,起步价2000元可认养20只鸡,每只鸡每天产蛋10枚,每枚蛋售价1元,每只鸡售价50元,一年最低收益可达4650元。认养金额越高,年收益越高,投资者既可定期收到鸡蛋,也可将鸡蛋折算为现金,实现“钱生钱”。
受访者供图
起初,一切看似顺利——每月都能按时收到鸡蛋,提现也畅通无阻。于是,何榛与母亲追加了1.8万元“投资”。然而,一个月后,平台突然无法提现,不仅1.8万元本金打了水漂,平台原本承诺的“年收益”也化为了泡影。
何榛告诉央视网《锋面》记者,“云养鸡”产品拉投资时声称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助农项目,他们制作的“PPT里有很多资料、政策介绍、认证报告,看起来挺靠谱的”。此外,客户可以在App内观看养鸡直播,社群也会定期发布养鸡的视频,“看起来是真的在养鸡”。
受访者供图
央视网《锋面》记者查询发现,吸引何榛投资的“酵醒鸡”商标长期处于“驳回待复审”状态,所属公司已于2022年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北京一家反诈防骗团队负责人李旭告诉记者,近些年他收到不少关于“云养殖”案件的求助,不久前还有人被内蒙古赤峰市的“云养羊”项目骗取了22万余元。
骗局并不高明,为何那么多人上当?
“云养殖的骗局很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李旭指出,首先是利用公众对国家政策的信任,把企业的性质虚构为农村合作项目、政府扶持方向,打着助农的幌子进行情感绑架,说“你这是在帮农民脱贫,不投就是没有爱心”。
其次,为了取得用户的信任,所谓“云养殖”团队往往会租赁或组建一些小养殖场带人参观,或者跟一些养殖户签订协议,把养殖户的养殖场说成是他们所有,“甚至有些公章都是‘P图’造假的”。央视网《锋面》记者发现,一些“探厂”视频会刻意强调,“我在这儿看小鸡,鸡一受惊就不下蛋了”,以此来限制参观人数或规避投资者的实地考察。
李旭在一场“云养鸡”骗局中,发现对方获得了“中国国家质量认证评审委员会”的盖章,但是这一机构早在2021年就进入了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受访者供图/民政部官网截图
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我国“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发,一些不法分子以发展农业产业为幌子实施欺诈,严重侵害公众利益,损害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央视网《锋面》记者以想要开发一款“云养农场”App为由,联系了一家位于河南郑州的软件开发公司。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云养羊”项目的案例,并声称他们已售出多款类似的小程序,项目的开发费用在5000元至2万元之间。对于项目中养殖场的温度、湿度等物联网数据和直播、视频内容,客户可在后台随意进行修改,甚至可使用由AI生成的鸡叫声等音效。
央视网《锋面》记者和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记录
“平台代养,坐等收钱,迎合了很多人又想赚钱又怕麻烦的心理。”李旭表示,正经经营的养殖场根本无法支撑如此高的回报率,因为农牧业需要深耕厚植,遵循自然规律,这与鼓吹“短期暴利”的投机逻辑天然相悖。他引用了一句俗语解释:“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