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来源: Letsight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源:DeepMind
虽然人工智能在奥数这个被称为人类智力最后堡垒的领域有了一些突破,但距离真正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奥数不仅仅是会算题、懂公式,更考验选手的直觉、洞察力和创造力,这些却是AI现在还很难具备的能力。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变得很厉害,但要在数学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真正超过人类,还远远没到那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AI想要掌管人类,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数学可能仍是人类的护城河。
AI时代,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那些取得IMO金牌的选手都去哪里了?
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依然留在数学领域,真正做出开创性的突破?
联想到今年菲尔兹奖的热门人选王虹,她的成长路径和这些金牌得主完全不同。
她来自广西的一所中学,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数学竞赛,但是最后却解除了困扰数学界近百年的挂谷猜想。
图源: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
这样对比起来,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IMO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比赛,对逻辑、推理和技巧要求极高,是天才的比拼。中国队能够多次夺冠说明我们不缺聪明才智,可以说数学是我们的强项。
但问题在于,国内数学竞赛培养追求的依然是应试能力,即解题速度、技巧和模板化思维,这些在应对IMO考试时高效,但在真正的研究中未必合适。
数学研究真正需要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真理的勇气以及在一个问题上深耕数年的耐心,这些在应试体系下很难培养。
图源:人物
而且,很多IMO选手在高一、高二就被保送清华、北大等高校,升学压力一解除,继续投入研究的动力也就弱了下来。
这是因为在他们小时候虽然显露出数学天赋,但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数学家,走竞赛道路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升学和荣誉。
另外,竞赛生的培训生活堪比苦行僧,他们将过多的时间和经历倾注在竞赛上,付出了过多的热情,导致他们对数学已经疲惫麻木。
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转向回报更高的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经济等,告别了数学这条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