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大紀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受美國科技和關稅施壓以及地緣政治影響,中國醫療、金融、制造等多個關鍵行業的就業市場持續萎縮。從生物制藥到科技、金融、制造業,再到教育與就業,每壹領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多位受訪者表示,在美國加征關稅與持續制裁背景下,中國經濟環境持續惡化,企業與勞動者被迫重新定位。
今年上半年,中國多數核心行業陷入裁員潮,多領域出現顯著萎縮。曾被視為“金飯碗”的醫藥代表行業也遭遇劇烈震蕩:降薪、裁員與轉行成為業內焦點話題。
武漢壹位在法國醫療器械公司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的王小姐表示,藥品集采導致價格暴跌,心髒支架價格從原價1.3萬元直降至700元,嚴重壓縮企業利潤,銷售崗位首先受到沖擊。
她說:“有的同事被迫轉行去賣盒飯,另壹些則嘗試轉型為‘學術型代表’,通過專業知識與醫生建立聯系。幾年前靠紅包打通關系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像同濟醫院,嚴查回扣,我們甚至得提前預約才能見到醫生。工資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底薪與業績高度掛鉤,很多人年薪從20萬元降到15萬元。我們是外資企業,目前已經裁掉了約70%的銷售人員。”
在跨國藥企任職15年的李琳(化名)則坦言:“我們整個部門被壹刀切裁撤,連轉崗的機會都沒有。從前年開始,每年裁員10%到15%。我所在的部門原本有35人,現在只剩15人。”
在這壹波企業收縮中,金融業亦難以幸免。據媒體報道,2025年上半年,中國120家證券公司共裁撤員工7330人,降幅達2.2%。
北京壹家證券公司部門經理金先生表示:“裁員重災區是傳統經紀人崗位,僅1月至6月就減少了2640人,降幅高達9.1%。包括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方正證券等頭部券商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力調整。連央企中金公司也裁了不少人,很多靠關系進來的員工不是被裁就是被降薪。”
中共國家統計局於7月15日公布數據稱,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官員宣稱“國民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但深圳壹位曾從事來料加工的企業主洪捷(化名)告訴記者:“從年初開始,外貿訂單普遍下滑八成,工廠自然沒法開工。我身邊不少朋友已經選擇關廠、賣公司。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見過的局面,我認為中國制造業恐怕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洪捷進壹步指出,僅廣東壹省,今年上半年失業農民工就超過壹百萬人。“我聽說江蘇蘇州、昆山、無錫、常州等地也有大量工廠關閉,員工被迫放無薪假。如果再加上壹千贰百多萬應屆畢業生,今年的就業壓力前所未有地巨大。”
教育與就業之間嚴重脫節,使得高校畢業生的處境更加艱難。北京清華大學前社會學講師徐紅(化名)告訴記者:“2025年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預計僅為55.5%,普通本科畢業生更低,僅43.9%,對口就業率甚至不到43%。相比去年,這個數據下降了10%到20%,已是極為嚴峻的信號。”
壹位來自湖北武漢的潘姓畢業生在社交平台留言感歎道:“爸媽花了20萬供我讀大學,現在月薪只有5000元,不知道何時才能回本。我幾個做設計的同學現在只能合作接案,平均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連生活都快成問題。”
徐紅說:“當前教育內容與就業市場嚴重錯位。大學教育過度強調理論,卻忽視實際技能與產業鏈銜接,導致許多畢業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反而更難融入社會。中國的教育問題和醫療問題壹樣嚴重,只要你政治正確,其它方面根本沒人管。”
曾經營獵頭公司的資深人力資源觀察者薛萬鵬表示:“現在即便是有叁年經驗的畢業生,月薪也可能降到2500至3000元。很多年輕人難以接受這種心理落差,寧可回家‘啃老’。不少職場人士將今年上半年形容為‘最難熬的壹年’。目前沒有任何行業能保證壹勞永逸,企業與員工的關系變得更加短期、靈活甚至脆弱。有經驗的人薪資要求高,用人單位為了控成本,寧可用廉價新人,造成嚴重的雙向錯配。”
面對這場就業寒潮,薛萬鵬感慨地說:“即使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極少數人能穿越周期,擁有選擇權。更多人將面臨深刻的挫敗與無力感。”
對此,畢業於成都大學的學者胡鵬(化名)從技術層面分析當前的經濟結構。他對記者說:“這不是普通的經濟周期性裁員,而是由新壹輪技術革命引發的人才結構重組。AI、大數據等技術正快速取代傳統中間層崗位。未來叁年內,大量標准化崗位將被徹底淘汰。”
他進壹步指出,地緣政治轉向也是關鍵變量:“中美關系已進入結構性對抗。中國對俄羅斯提供科技與信息支持、購買俄伊石油,讓歐盟深感不安。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和廉價商品大量出口歐洲,也引發中歐貿易摩擦。”
據悉,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科斯塔將於7月24日在北京會晤習近平。隨著全球經濟格局持續動蕩,西方對中共政權的不信任情緒加劇,中國體制正面臨壹場深層次的系統性就業危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