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香港01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而腦機接口技術,最早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幾拾年後,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於2013年啟動了“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數據,該計劃迄今為止已投資超過30億美元,資助了上千個神經科學技術項目。總部位於紐約的Synchron公司於2021年7月率先開展人體試驗。叁年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療中心研發的新型腦機接口系統,成功將壹名漸凍症患者的腦電信號轉化為語音,准確率達97%——校方聲明稱這是同類系統中精准度最高的。同年,馬斯克的公司也完成首例人體試驗,受試者通過腦部植入物實現了對電腦鼠標的控制。
中國在腦機技術方面雖然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但發展迅速。據科技部訊息顯示,2014年,中國科學家提出了開展腦科學國家項目的想法,旨在追趕美國和歐洲的類似努力。兩年後,腦科學就被列入了國家的伍年規劃中。
裡森胡貝爾和喬治城大學的其他研究人員於2024年發表了關於中國腦機接口發展的研究報告,並指出中國研究人員的努力“在復雜性上可與美國和英國相當”。該報告指出:
我們發現,中國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究與其他科技發達國家的成果相當,並且正在努力克服障礙,以提升保真度、吞吐量並擴大應用范圍。中國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究雖然歷史上落後於非侵入式研究,但已加快步伐,並正在接近全球先進水平。
在中美兩國都有工作經驗的的羅敏敏表示,美國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但他補充稱,比較“北腦壹號”和Neuralink的產品,就像比較“蘋果和橙”壹樣。這是因為,這兩個系統不僅在植入位置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記錄的腦信號類型以及數據傳輸方式上也存在差異,中國芯片記錄的腦區范圍更廣,但每個神經元的精度較低。“總而言之,我不認為這兩款產品之間存在競爭或排他關系,”羅敏敏補充說:“目前尚無定論,我們還不知道哪種方案最終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另據解放日報消息,最近,上海岩思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合作,在腦機接口領域取得突破。10例受試者的大腦植入電極後,經過短時間訓練,通過解碼其大腦神經電活動,與腦部電極相連的電腦就會即時顯示出他們想說的中文語句。這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科研成果,將為漸凍症、腦卒中等失語患者帶來福音。-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