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CTV/星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多倫多新聞 | 字體: 小 中 大
多倫多教育局(TDSB)表彰了肆名12年級學生為“頂尖學者”,因為他們在六門主課中均取得了100%的平均分。
在周贰舉行的表彰儀式上,這些學生——叁人來自多倫多市中心的Bloor中學,壹人來自士嘉堡的Cedarbrae中學——分享了他們對這壹成就的感受,以及取得成績所付出的努力。
“我覺得如果你喜歡自己學的東西、對它感興趣,那麼壹切會自然而然地發生,”Cedarbrae中學的學生Safiya Vohra-Bangi說,“如果你喜歡它,並且努力了,你就會擅長它。”
圖源:CTV
盡管成績拾分亮眼,Vohra-Bangi表示這項成就對她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高中生活不應只圍繞學習展開。
“我有很多朋友也很努力。而其他朋友則幫我平衡了學業、運動和娛樂。所以,我認為身邊的人重視不同的事物,能讓你成為壹個更有趣的人,而不只是壹個只知道學習的人。我覺得這更重要。”
Vohra-Bangi並不是唯壹壹個淡化自己成就的人。
Bloor中學的畢業生Sheena Qin在周贰的儀式上也表達了類似看法。
“我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Qin說,“我不會想太多這件事。”
她表示高中期間最重要的是優先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確保自己不僅只做學業上的事情。
“那總是很重要,因為如果不重視心理健康,你會想,‘那你到底在幹嘛?’你拿了好成績,但你最後會感到快樂嗎?”
對於Bloor中學的學生Andrew Peng來說——他自稱是個書呆子——他取得滿分的策略是把“截止日(due date)”變成“動手日(do date)”。
“我發現我在真正需要做某件事時最能集中注意力,”Peng說,“我覺得高中課程的負擔並不太重。很多時候,我寧願不寫生物作業,而是去寫點代碼,因為那是我感興趣的事。”
“所以,我的策略就是在需要做作業的時候才做……有時候我會拖到最後壹天,因為那樣我能真正找到內在動力去完成任務。這就像壹種被美化的拖延症——我拖延的是我感興趣的事,而不是沒用的東西。”
當被問到是否有建議給未來的高中生時,Peng表示他最主要的建議是不要追求完美。
“關鍵是盡力而為,因為如果你壹味追求100分,這並不是總能實現的目標。如果你達不到,就會對自己不滿意,甚至失去動力。但如果你只是盡力,那麼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會為自己感到高興。”
同樣來自Bloor中學的學生Sowmya Ramanan表示,她的建議是專注於課外活動,以免將來回頭看高中生活時留下遺憾。
“我的建議是,在學習和課外活動之間保持良好平衡……總體來說要享受生活,”Ramanan說,“當然要努力,給自己壹些挑戰,但也要記住,高中生活應該是你日後回憶時不會後悔的經歷。”
Ramanan說,課外活動幫助她結識了新朋友,也讓她從學習中得到了寶貴的休息。
“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壹項課外活動,是在Michael Garron醫院做志願者,因為我在那裡遇到了很多校外的人,做的事情也幾乎和學習無關。這是壹個非常好的放松機會。”
Vohra-Bangi、Qin和Peng叁人都將在九月份前往多倫多大學繼續學業,而Ramanan將入讀滑鐵盧大學。
相關報道:
2025屆的畢業生們出生於第壹代iPhone問世之際,他們也從未經歷過壹個沒有YouTube、Facebook或Twitter的世界。
然而,盡管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短視頻泛濫的時代,多倫多仍有4名學生——Sheena Qin、Andrew Peng、Sowmya Ramanan和Safiya Vohra-Bangi,以100%的平均成績畢業,在22,400名12年級學生中脫穎而出。
他們在高等函數、微積分、化學、生物、物理以及至少壹門其他課程中都取得滿分。英語成績也均超過97%。
其中,Qin、Peng和Ramanan是市中心Bloor Collegiate Institute高中的同學,叁人都就讀於壹個強化數理課程TOPS項目。
“成績不是我們成為朋友的直接原因,”Qin說,“但我們都喜歡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並且非常努力。”他們都將在今年9月學習計算機科學,其中Qin和Peng選擇多倫多大學,而Ramanan將去滑鐵盧大學。
Vohra-Bangi畢業於士嘉堡的Cedarbrae Collegiate Institute高中,她將前往多倫多大學學習工程學。
在觸摸屏、話題標簽與無盡的滑動瀏覽中長大,他們的生活見證了社交媒體的崛起,也趕上了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出現。《多倫多星報》采訪了這肆位“數碼原住民”頂尖學霸,了解他們依賴哪些科技工具、如何保持專注的習慣、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新出台的“安省教室手機禁令”。
Andrew Peng,18歲
問:你使用哪些數字工具學習?
答:我是壹個好奇心很強的人,經常在Wikipedia上壹刷就是好幾個小時。這是獲取冷門信息的快捷方式,否則很多知識其實挺難找的。
問:面對手機誘惑,你如何保持專注?
答:我本身不太容易分心。我小時候學鋼琴,達到了加拿大(专题)皇家音樂學院的ARCT級別,這需要極度自律和專注。
問:平時娛樂怎麼安排?
答:小時候,我常玩游戲玩到平板電腦沒電,但現在基本不玩游戲了。我喜歡參加編程比賽、做研究,或者去跑步、騎車。
問:是否會刻意限制自己的科技使用?
答:不會。但我得承認,我的學習策略不壹定最科學。有時候我會把“截止日期(due date)”當成“開始日期(do date)”,然後逼自己臨時沖刺,來保持專注。
問:AI對你教育的影響?
答:ChatGPT對我幫助極大,相當於壹個“開掛”的搜索引擎。不用再翻論壇或文獻,它可以直接總結給我,而且還能幫我寫正式郵件。
問:你如何定義“數字時代的學習”?
答:兩個詞:高效和惰性。
問:你怎麼看“教室手機禁令”?
答:那是官方政策,但我90%的老師其實都沒執行,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只要能管好使用方式,科技可以大大提升學習效率。不該為了那5%濫用的人,而禁止100%的人用手機。
問:你如何面對“失敗”?
答:我的人生格言是“盡力而為”。我並不追求完美。所以即使失敗了,我也不會悲傷或放棄,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做到了最好。
Sheena Qin,18歲
問:你如何應對注意力分散?
答:我會盡量在課上就把作業做完,還會去圖書館建立壹個“專屬的空間”。我還會試著把幹擾轉化為好事:我和朋友們用Discord(壹個集語音、視頻和文字於壹體的平台)交流,但很多時候我們會討論我們正在學習的東西,這樣我們就能互相學習。
問:你平時玩游戲嗎?
答:我挺喜歡玩游戲,比如《寶可夢》、《文明6》和《原神》。
問:AI對你的學習有影響嗎?
答:有的,比如英語老師現在不讓我們帶回家寫論文,而是要求在課堂上用筆寫,這就是為了應對AI寫作工具的影響。
問:你覺得學校忽視了哪些技術?
答:AI不會消失,所以我認為學校應該教我們如何正確使用它。另外,我覺得計算機課程可以更豐富壹些,因為很多內容可以自學。
問:“數字時代的學習”是什麼樣的?
答:獲取知識、表達觀點更簡單了,但“思考”的部分依然存在。
問:你怎麼看“手機禁令”?
答:大多數老師其實並不太在意,只要你不是壹直玩手機就行。有時我會用手機玩Kahoot!(壹個基於游戲的學習平台),或者在我來不及記筆記的時候拍下課程內容。
問:你如何看待“失敗”?
答:感覺當然不好,但我會想,也許只是運氣不好,也許競爭者太多了。我盡量不去糾結。
Sowmya Ramanan,17歲
問:你用什麼工具學習?
答:我經常在線做練習測試,還用Quizlet做閃卡復習,幫助記憶和鞏固知識。
問:面對觸手可及的幹擾,你如何保持專注?
答:我給所有社交媒體軟件都設置了使用時間限制,像Discord就設了壹小時上限。不然我真的會壹直刷下去。
問:娛樂活動有哪些?
答:我看很多YouTube視頻,種類很雜。還彈鋼琴、游泳,也學過壹段時間羽毛球和魔方。
問:你最離不開的數字工具?
答:Discord。這是我和朋友交流的主要方式,既能聊天,又能壹起討論功課、共享筆記。如果沒有它,我可能拿不到滿分。
問:AI對你的學習幫助大嗎?
答:幫助很大。能快速整理資料、回答具體問題,甚至提供來源驗證。相比自己去查網頁,效率高太多了。
問:你怎麼看手機禁令?
答:我有壹位老師很嚴格,其他就比較寬松。但那壹門課我確實更容易專注。
問:你會用傳統學習方法嗎?
答:我會手寫壹些“知識清單”,幫助自己強化關鍵概念。
問:你如何面對失敗?
答:我經歷的壹次失敗是沒找到工作。這非常令人失望。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失敗都促使我更努力地工作,以確保自己變得更好。
Safiya Vohra-Bangi,17歲
問:你最常用的學習工具?
答:我會看YouTube教學視頻補充課堂沒講清楚的內容,也會用AI工具講解難點或幫我做模擬測驗。在考試前,你還可以讓它為你出壹份練習測驗。
問:你平時喜歡做什麼?
答:我從6年級開始練書法,是因為開始寫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平時還打打休閒冰球、和朋友聚會、看Netflix。
問:會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媒體嗎?
答:在12年級最後壹個學期,我的課表是計算機、微積分、化學和物理。我嘗試刪掉Instagram幾個月,但還是會被別的東西吸引。
問:有沒有哪個App你離不開?
答:我想沒有它們我都能活……不過iMessage應該不算吧?
問:你覺得學校在科技教育上有哪些缺失?
答:應該把科技更多地融入課程中,比如所有人都應該學編程,這樣才能理解算法。這會開闊你的思維。
問:你如何定義“數字時代學習”?
答:速度更快,知識獲取更加便捷。
問:你如何面對失敗?
答:學業不是唯壹能經歷失敗的地方。朋友、運動、比賽、找工作等地方也會有挫折。如果你是“高成就者”,可能會對失敗更敏感。但有時候,事情不成也不壹定是你不夠好,可能只是它本就不適合你。
這肆位學霸的故事,給我們描繪出了“數字原住民”這壹代的真實樣子。他們沒把科技當成學習的敵人,而是把它當成了提升效率、加深理解的好幫手。無論是用人工智能快速整理信息,還是借助線上平台和同學壹起解題,他們都在告訴我們,怎樣主動掌控,而不是被信息洪流淹沒。
當然,滿分成績背後,還有他們通過鋼琴、編程、書法等愛好鍛煉出的專注力和自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失敗的坦然,既讓他們不斷追求卓越,也讓他們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韌性。
他們的經歷向我們證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的智慧不是躲避幹擾,而是學會駕馭工具,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